生出來的,你是從媽媽這裡生出來的。”
第五個原則,是儘量減少和避免與舊文化的衝突。因為在我們的傳統性文化中,孩子間談論生殖器的時候用“*”“牛牛”等俗稱來代替,是能夠被眾人所接受的,但如果說成“*” “生殖器”,則被視為另類,不被大眾所接受,而且會令父母感到非常尷尬。所以父母在告訴孩子生殖器的名稱後,可以繼續用大眾對生殖器的俗稱與孩子交流。比如前一個例子中小魚的爸爸可以在告訴孩子生殖器名稱後,不要再用“*”或“生殖器”,而是用 “牛牛”繼續與孩子交流。另外,對於生殖器的一些結構名稱,我們可以用替代的名稱與孩子交流,例如把*稱呼為“生命通道”。這樣,孩子在與其他人交流的時候就會模仿這種說法,從而減少與傳統文化的衝突。
如果孩子因為知道了生殖器的名稱而興奮不已,激動地到處宣講,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生殖器是每個人自己的秘密,不可以隨便說。你和媽媽知道就行了。”這樣說孩子就會聽。
男孩女孩有什麼不一樣
生殖器官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與人類生命的延續和我們身體的健康密切相關。將“生殖器官”的概念建立在這一基礎上,奠定了生殖器官的神聖感與聖潔感。這是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科學的性觀念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我從2006年開始在北京李躍兒巴學園進行幼兒園性健康教育課的研究,近幾年來,在全國20多個城市進行幼兒園性健康教育課的實踐。研究實踐結果證明,幼兒園可以在5~5�5歲以上孩子中開設性健康教育課。
在幼兒園裡可以以課堂教學的形式,也可以以班級主題活動的形式,將相關知識教給孩子。以這樣一些形式對孩子進行性健康教育時,要讓孩子意識到這些知識與數學音樂和美術一樣,是需要學習的內容。另外,讓孩子們在一起接受相同的性知識,可以避免早一點懂得這些知識的孩子在群體中被視為“另類”,遭遇尷尬。
我在講解“男孩女孩不一樣”的第一階段,是與孩子們一起討論男孩與女孩的不同之處,並讓孩子畫出男女的身體。這個階段是整個課程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要與孩子建立起相互信任和支援的關係,孩子才會坦然地說出自己的性困惑,教師才能夠有的放矢地與孩子交流,達到教學目的。以下是我在這個環節與孩子們的討論:
我說:“今天我要與孩子們一起來討論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男孩和女孩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我們班的孩子有的是男孩,有的是女孩,你們看一看想一想,男孩女孩有哪些不一樣呢?”
孩子們熱烈討論起來:“男孩頭髮短女孩頭髮長”“女孩可以穿裙子,男孩不能”“男孩聲音粗,女孩聲音尖細” “女孩長大了胸部要變大,有乳房” “男孩有小*,女孩沒有”……
第三章 爸爸媽媽,教教我吧(3)
我拿出玩具娃娃來問大家:“我想請你們告訴我哪個是男孩。”
孩子們:“穿迷彩服的是男孩,穿粉色衣服的是女孩。”
我再拿出第二組娃娃來:“他們把衣服都換了,現在大家告訴我哪個是男孩,哪個是女孩。”孩子們開始爭論不休。
“左邊的是男孩。”
“不對,右邊的是男孩,因為他要高一些。”
“右邊的眼睛大一些,應該是女孩。”
我對他們的判斷理由進行反問:“你們班所有的男生都比女生高嗎?”“女孩的眼睛都比男孩大嗎?”我的引導目標是要讓孩子發現,從生殖器官的不同,才可以分辨男女。
最後孩子們告訴我:“老師,要把娃娃身上的布拿掉,看一看有沒有小*。”孩子們終於統一了意見。這時我拿出了第三組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