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天延請各大叢林僧侶唸經超度,放焰口祭孤魂。所扎法船有三丈
多高八九丈長,金鉞玉斧,扇拂旌幡,真是點綴得斑龍九色,金縷閃爍,
令人疑假疑真。等到功德圓滿焚燬法船時候,不但五龍亭擠得人山人
海,就是隔海的漪瀾堂沿著石欄一帶茶座,也是座無虛席。這種盛況,
當時認為雖非絕後可稱空前,總之拋開迷信不談,中元芾起源於孝思
不匱,慎終追遠,纘緒貽德,比起上元、端午、中秋、情人等等節日,豈不
是更深厚宏遠有意義多了麼1
從杜夫人義演談談《硃砂痣》
70年代,京劇方面伶票兩界,響應自強捐獻,紛紛舉行義演,杜月
笙夫人姚谷香女士當時因事去了香港不在臺北,未獲參加,一直耿耿
於懷。現在趁國劇學會籌募基金義演前夕加演一場,聊盡綿薄以償夙
願,劇目定為《硃砂痣》。杜夫人自來臺定居,雖然公演多次,但是因為
腿疾關係,不便穿靴子,故粉墨登場,多演老旦。此次毅然以生角應
工,藝循孫汪,肅括宏深,蒼勁清越,母音鍾呂,允屬難得一聆雅奏。
《硃砂痣》當年在內地,一句“借燈光暗地裡觀看姣娘”,跟《斬黃
袍》的“孤王酒醉桃花宮”,黃口小兒都能琅琅上口。尤其夜晚走黑道
的人,越走心裡越嘀咕,喊一嗓子“借燈光”,唱兩句“桃花宮”,彷彿就
心粗膽壯百邪不侵了。可惜來到臺灣,從前人人能哼兩句的戲,變成
冷戲,漸漸就要失傳了。
餘生也晚,汪桂芬(外號汪大頭)這出戏雖然聽過,少年人喜歡聽
火熾的武戲,對於做表少,唱工多的汪派戲,小孩實在沒有什麼興趣,
所以現在想起來,印象實在太渺茫了。這出戏也是孫菊仙拿手戲之
一,北平哈爾飛大戲院開幕那天,除了邀請名聞中外的賽金花剪綵之
外,還特別請老鄉親孫菊仙登臺爨演《硃砂痣》。當時孫老已年近九旬
雙耳重聽,由其家人攙扶出臺,仍由老搭檔孫老元操琴,吳彩霞配江
氏,札金奎配吳惠泉。彼時裡子老生李鳴玉正在走紅,本來約他為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