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為了能夠在空空作戰中有更好的機動性,是不是有必要給它裝上全動垂尾?
90年代的全動垂尾還沒有明確的概念,雖然最早的全動垂尾設計應該也是諾斯羅普在YF…23專案中首次引入,不過那東西與其說是全動的垂尾,還如它是具有一定上反角的全動平尾來的更加生動、形象一些。
現在要給輕四設計全動垂尾來增加機動性,這一點恐怕就有些困難了,畢竟輕四首先是需要進行超巡,再加上垂尾本來就是走的31方案的2。0版本路線,到時候要是還在這基礎上走全垂尾設計,恐怕很大可能會導致飛機的航向(偏航)控制困難,所以這東西看來是好用,但實際上並不太合適。
想到上一位面的20用了全動垂尾之後確實看起來相當高大上,但私下也是為此設計付出了代價的,那一對萬惡的腹鰭就是用來彌補垂直安定面的控制能力不足才存在。
另外一款採用全動垂尾設計的飛機,俄羅斯的T…50為此也同樣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保留飛機中軸線的腹溝,從而就可以用突出的兩進氣道來起到一定的垂直安定面作用。
現在,輕四方案首先是直接和F…35一樣機腹光滑平坦,那這肯定就不能像T…50那樣用兩進氣道來充當垂直安定面,然後再加上輕四為了隱身設計直接割掉了腹鰭。
這就表明,不管怎麼辦,至少20和50兩飛機為彌補全動垂尾先天不足之處所採用的兩種方案在輕四上都行不通。
如此,那也就只能是保留輕四垂尾的水平安定面設計,老老實實的採用固定垂尾加鉸接舵面的設計,而唯一還能夠算是可以彌補遺憾的,大概也就是把垂尾後面所鉸接的舵面設計的大一些,將安定面設計的小一些。
以上這也算是一種妥協了,為了隱身的需要,這機動性要求是註定要被犧牲掉。但也還好,畢竟這是一款輕型四代機,只要以後能夠和F…35在空戰中不落下風,那麼機動性指標就算是夠用了。
把各種高科技都堆上輕四,雖然看起來可以給人一種不明嚼慄的感覺,但相應的研發風險絕對也會增加好幾個檔次,成本恐怕也蹭蹭地往上瘋漲。
再加上輕四和重四的研發時間點都擠在一起了,而全動垂尾設計的飛機在飛控上絕對是勞神費力,雖然現在中航西南的飛控開發隊伍還算是能堪大用,但在重四作為國家重點專案存在的時候,輕四這種沒有國家大力支援的專案,最好還是不要搶佔太多的資源為好。
“好了,現在陸總師帶來的輕型四代機方案應該就是這樣了,飛機擁有標準的4S效能,具有一定的多用途對地攻擊能力,但由於輕四的體型並不是太大,而且為了保證超巡的需要,發動機也使用的是小函道比渦扇,恐怕作戰半徑只能達到1100左右。”
楊輝本人倒是一眼就能猜出這輕四的航程資料,畢竟這飛機首先是要保證超巡的需要,能夠達到1100左右的作戰半徑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結果了,要知道這年頭隱身飛機為了彈艙的設計需要,那可謂是各種掏空了身體,哪裡又還會有足夠的地方來裝油料!
而這句話也是深得三位隱身機總師的贊同,特別是陸總和於總兩人,他們為了讓飛機達到1500米以上的作戰半徑,那簡直就是各種絞盡腦汁,飛機的機體設計是一再增加,所以最後在尺寸上又是一典型的大傢伙。
以後共和國的重型戰鬥機出來之後,在尺寸上絕對又要比F…22大一圈,這就如同當年的蘇27為了航程的需要,飛機的尺寸上也要比F…15大了一圈是屬於一個道理。
“首先輕四若是能夠達到1100公里的作戰半徑的話,那這就已經是非常不錯了,這一點大概陸總設計師你也是明白的。而我個人對輕四方案感覺也還是非常不錯的,總公司確實有必要投資研製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