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
“錯,灑家是奉陛下之口詔,特意到御史臺看你如何斷這個案子的。”
孫日新隱隱感到不妙,於是說道:“李都知,你來看一看,僅憑她所說的這一點,憑什麼說有人掘堤?”
李神福將訴狀翻看後,淡淡說道:“即便那樣,那幾個陌生人進入村寨挑唆村民進京訴冤,你不覺得可疑嗎?”
“也許是路人,看到後心中不服氣,點醒村民。”
“孫御史,灑家聽聞你於荊湖同轉時,職事不治,又擅侵官地為牲口棚,為何今天這麼積極?”
……
樞密院裡,宋九臉上始終帶著譏誚的笑容。
未必是人為掘堤後結果,原因很多,白天巡邏的村民馬虎,決堤處又處於小河竣急處,可能會突然出事,或者堤壩上有蟻穴。張望北也有馬虎的地方,它終不是江南的圩田,象這些淤田,不能就近將房屋放在低窪處建設,而是要引導百姓繼續居住在高坡上或山丘腳下。
但張望北出發點是好的,所到之處,也頗有政績。
還有一個比喻,江南建圩,若是不小心,圩破掉,那溺死的人會更多,難道因此就不建圩與圍了?或者海上會出事,那麼就閉關自守了?
當然,因為律法的不規犯,能扯皮,張望北可以戴罪立功,可以貶職,可以罷官,甚至可以流放到沙門島。這就看趙匡義如何看待這件事。
這時候宋九忽然想到前世一個故事,納粹殺害猶太人時,一個猶太人將他兩個兒子託於兩處,一處是此猶太人給恩的人,一處是此猶太人受恩的人,結果給恩的那個人出賣了他兒子,給猶太人恩的那個人卻保護了他另一個兒子。
其實它就是人的性格。任何人都有兩面性,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性格上是暗的一面,是強壯自我的一面,所以容易忘恩負義。但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也有道德一面。偶爾做做好事,會讓他們產生榮譽感,並且自發地維護這種榮譽感。
張家兄妹是自己收留的,可是趙匡義給的命令,不然自己確實未必願意收留。
上次去自己家,看到張望圓,這讓趙匡義很自豪。可能他背下里還看過張望北的履歷。
況且讓郭大打探到有人唆使的訊息。(未完待續。。)
第三百八十章 交鋒(下)
趙普很聰明,未將張望北判為死刑,罪行不足,以張望北身份若判棄市必須經過趙匡義同意,就會產生變數。
但就是判流放沙門島,換宋九在中書,不經趙匡義同意,將一個知縣判流沙門島,他也不敢,可趙普敢。事情成了定局,趙匡義眼下還需要趙普,就是宋九鬧將起來,會不會改判?
然而趙普也許善長心術,卻不知道趙匡義與張家兄妹的具體來龍去脈,產生誤判了。
宋九手段也很簡單。
先是讓郭大去盂縣調查,還做了其他一些安排,再讓戚氏上訴,不說張望北判罰不公平,而說有人有意掘堤,那與中書判決無關了,而成了一樁案子,成了案子就可以重新推翻中書的決議。
再找到趙匡義,將事情經過說出來,然後說了開淤田九百頃。
九百頃數字不高,宋朝多少耕地,無法統計,抓得緊就會多一點,抓得松就會少一點。有許多隱田,隱田用意就是逃稅。但有人估計宋朝最高峰時耕地會達到八百多萬頃,一個縣耕地平均起來,會接近八千頃。
然而盂縣只有一千七百餘戶,這還是宋九在涿州城擄來許多百姓安置於河北河東各地,原來只有九百餘戶。整個北漢才只有三萬來戶,盂縣那可能有多少百姓。
一千七百來戶,就擁有九百頃肥沃的淤田,再上原來的桑麻地,整個縣百姓生活會變得如何富足?是死了人,然而若是沒有這九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