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很是不服氣地反駁。
中年書生不同意她的看法:“已到地頭了,是該昭示真象了。聖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你是女兒身就是女兒身。”
“就這點芝麻綠豆大的事,居然給你弄出聖賢之語,整出大道理,還要昭示,真能掰的。看得出來,你們兩父女喜歡磨牙爭論,我可沒那心情。”周衝打定主意轉移話題,一抱拳道:“敢問先生大號如何稱呼。”
中年書生頗有幾分自豪,道:“齊地儒門弟子淳于越!”
尉繚師徒很是高興,道:“原來是齊地名儒淳于先生,怪不得有如此高才。繚子見過淳于先生。”王敖執以師禮,道:“弟子王敖見過先生。”
周衝一個趔趄,差點摔在地上。沒想到自己的名頭如此響亮,居然把周衝嚇得差點摔倒在地上,淳于越很是欣慰,摸著頦下長髯,笑咪咪地看著周衝。
“我這是怎麼了?先是遇到李斯,後是尉繚師徒,又見到趙高,現在淳于越這個一件歷史大案的引發者自動找上門來。淳于越到訪,會不會讓我也攪進那件歷史大案中,讓我身敗名裂,背上幾千年的罵名?”周衝在心裡為自己的將來擔心不已。
第三卷 青雲之路 第三章 名儒到訪(下)
“焚書坑儒”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讓人憤慨的歷史暴行,而這一事件的引發者正是這個淳于越。在一次秦始皇舉行的酒會上,周青臣讚揚秦始皇的功業,說實話,秦始皇的功業遠邁前代,三王五帝、周公之輩與他比起來都遠為不如,周青臣的頌揚之詞固然有拍馬屁的嫌疑,總體來說還是忠肯的。
再說了,酒席上說點好聽的,和絡一下氣氛,圖一樂而已,過了就算,不必當真。酒桌子上的話有多少能當真,我想經歷過酒局的朋友們都知道這點,犯不著去較真。
偏偏這個淳于越不識時務,出來攪興。他要是有獨到的見解也還罷了,他的見解是秦始皇的改革不對,因為不“師古”,他建議秦始皇廢棄郡縣制,仿效周武王實行分封制,這其實是歷史的倒退,大倒退。
事情要是到此為止,也還不至於演變成不可收拾,也不會有焚書坑儒。他的這番話可以視為當時守舊勢力的話,政治勢力插手了,才有了進一步的演化,釀成了歷史悲劇。
我們都知道郡縣制是一個了不起的舉措,兩千多年過去了,我們依然還在使用,將來還會繼續使用。但是,在秦始皇剛剛統一全國後,那些宗室貴族、有功勞的文武群臣們,誰不想分一點好處,盼望秦始皇實行分封,弄一塊土地去當土皇帝。
秦國的宗室自從商鞅變法之後被裁抑,其實力還是不容小覷。秦始皇下令逐客就是宗室搞出來的,讓人驚奇的是精明的秦始皇居然上當了,要不是李斯《諫逐客書》片言迴天,後果不堪設想。
這些政治勢力一插手,秦始皇當機立斷,決心粉碎政治陰謀,在他的安排下,很快就粉碎了這些妄想分封的頑固勢力,當然“焚書坑儒”這一歷史悲劇也就發生了。粉碎政治陰謀,捍衛統一成果,這無可厚非,先焚書再坑儒又太過,讓人嘆息。
熟悉歷史的周衝深知淳于越在這一歷史悲劇中扮演的角色,乍見其人還有不驚奇、驚訝、驚愕,還能不為自己的前途擔心的道理?不要說周衝,換作任何一個現代人,當此之情也會如周衝一般反應。
“原來是淳于先生,周衝景仰,景仰。”周衝反應過來,說起客套話。
淳于越這人除了迂腐、呆板、不通權變之道外,還有一個讓人看不慣的特點,那就是有點自大,凡是與己意見不合者,都會視為陌路人,用一句儒家說了千百年的名言來說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用現代的話來說,淳于越不過是一個大知識份子,是一個知名學者,他的觀點不過是學術觀點,別人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