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的道德所能引起的。昌衰興廢,都是由天時決定的。以上說的只是關於善惡方面的實際情況,還沒有談到痛苦和歡樂方面的效驗。家庭平安老少歡樂,是因為家庭富饒財物費用豐足的緣故。
【原文】
53·7案富饒者,命厚所致(1),非賢惠所獲也。人皆知富饒居安樂者命祿厚(2),而不知國安治化行者歷數吉也。故世治非賢聖之功,衰亂非無道之致。國當衰亂,賢聖不能盛;時當治,惡人不能亂。世之治亂,在時不在政;國之安危,在數不在教(3)。賢不賢之君,明不明之政,無能損益。
【註釋】
(1)命厚:指命運好,福份大。
(2)命祿:這裡指“壽命”和“祿命”。
(3)數:指“期數”。
【譯文】
考察富饒的人,是因為他的“命厚”而帶來的,並不是因為他賢惠而獲得的。人們都知道家境富饒處在安樂之中的人是因為他“命祿”厚重,卻不知道國家安定,教化施行,是由於“歷數”吉利所決定的。所以天下太平不是賢聖的功勞,天下衰微動亂也不是君王無道造成的。國家該當衰亂,即使是賢聖也不能使它昌盛;時勢該當太平,即使是惡人也不能使它動亂。天下的太平與動亂,決定於時運而不決定於政治;國家的安危,決定於氣數而不決定於教化。君王賢與不賢,政治清不清明,對此都不能加以改變。
【原文】
53·8世稱五帝之時(1),天下太平,家有十年之蓄,人有君子之行。或時不然,世增其美;亦或時政致(2)。何以審之?夫世之所以為亂者,不以賊盜眾多,兵革並起(3),民棄禮義,負畔其上乎(4)?若此者,由穀食乏絕,不能忍飢寒。夫飢寒並至而能無為非者寡,然則溫飽並至而能不為善者希(5)。
【註釋】
(1)五帝:參見1。4注(12)。
(2)此句文義與上下不連貫,疑有脫誤。“亦”字下原本校語作“一有然字”。據文意應移補在“時”字後。據遞修本“致”字上有“所”字。據文意,“政”字前應補非字。則文句為“亦或時然,非政所致。”
(3)兵:兵器。革:鎧甲。兵革:指戰爭。
(4)畔:通“叛”。負畔:背叛。上:指君王。
(5)能不:據文義當作“不能”,文誤倒。
【譯文】
世人稱頌五帝的時候,天下太平,每戶人家都有十年的積蓄,人人都具有君子的品行。也許事實不是這樣,而是人們誇大了那時的美好情況;也或許是這樣,但都不是由於政治造成的。用什麼來說明這一點呢?社會之所以造成混亂的原因,不是由於盜賊眾多,到處發生戰爭,老百姓拋棄了禮義,背叛了他們的君王而造成的嗎?像這類事情,是由於糧食缺乏,人們不能忍受飢餓寒冷所造成的。在飢寒交迫的情況下而能不做壞事的人是很少的,那麼在衣食充足的情況下不能做好事的人也是很少的。
【原文】
53·9傳曰:“倉廩實(1),民知禮節;衣食足,民知榮辱(2)。”讓生於有餘(3),爭起於不足。谷足食多,禮義之心生;禮豐義重(4),平安之基立矣。故飢歲之春,不食親戚(5);穰歲之秋(6),召及四鄰(7)。不食親戚,惡行也;召及四鄰,善義也。為善惡之行,不在人質性,在於歲之飢穰。由此言之,禮義之行,在谷足也。
【註釋】
(1)倉:穀倉。廩(lǐn凜):糧倉,米庫。
(2)引文參見《管子·牧民》。
(3)讓:謙讓,辭讓。
(4)禮豐義重:禮儀盛多,大家都講究禮義。
(5)食(sì飼):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