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原來擬的篇名是《秀才驅怪》,後來將“秀才”二字輕輕勾掉,但“秀才”仍清晰可見。這個七百多字的故事,寫一位“鉅公”知道徐秀才有對付妖怪的辦法,將他請到家裡,但是不告訴他緣由,只將徐安排在花園裡。半夜時妖怪來了,徐某將被子蒙到妖怪的頭上大叫,妖怪嚇跑了,不再出現。鉅公“吃了泰山不謝土”,設好了局,令人上鉤,別人驅怪,他坐享其成。但不管怎麼說,誰驅走了怪,功勞就該是誰的。所以蒲松齡在“異史氏曰”用“黃狸黑狸,得鼠者雄”說明小說的寓意。
蒲松齡當年在窮困的情況下寫聊齋,曾擔心沒知音,沒人讀懂《聊齋志異》。曾感嘆:“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
當年窮秀才苦求知音,現在他的知音遍及各角落,包括中南海。
鄧公點鐵成金,將志怪故事的哲理,用到發展經濟、不拘一格降人才上。我的《鄧公和聊齋》文章發表後,引起廣泛關注,有一天###原副部長翟泰豐打電話告訴我:他聽小平同志講過,劉伯承講“黃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比他早。
對古典名著,一萬個人有一萬個人的讀法,一萬個人有一萬個人的欣賞角度,一萬個人有一萬種接受方式。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夕,毛澤東主席約見文藝界何其芳、陳荒煤等時曾談道:聊齋可以做清朝的歷史來讀,鬼故事《席方平》其實寫的就是官官相護、殘害人民。這是一位從事政治變革和社會革命的偉人對聊齋的部分解讀。而鄧小平這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讀聊齋的結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著名的、影響到中國社會發展的“黃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論斷。實在太神奇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苦行僧轉世蒲留仙(1)
《聊齋志異》是部神奇的小說,而《聊齋志異》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帶有幾分神奇的色彩。
明代崇禎十三年(1640年)農曆四月十六日夜間,山東淄川蒲家莊的商人蒲槃做了個奇怪的夢,他看到一個身披袈裟、瘦骨嶙峋、病病歪歪的和尚,走進了他妻子的內室,和尚裸露的胸前貼著塊銅錢大的膏藥。蒲槃從夢中驚醒,聽到嬰兒的哭聲。原來,他第三個兒子出生了,“抱兒洗榻上,月斜過南廂”,在明亮的月光照耀下,蒲槃驚訝地看到,新生兒胸前有塊銅錢大的青痣,跟他夢中所見病和尚胸前的膏藥大小、位置完全符合。
說自己是苦行僧轉世,是蒲松齡在《聊齋自志》杜撰的故事。
中國古代作家喜歡把自己的出生蒙上神奇色彩。李白是母親夢太白金星入懷而生,取名“白”,字“太白”。陸游是母親夢到秦觀(少遊)後出生的,取名“遊”,字“務觀”。而蒲松齡是父親夢到苦行僧入室出生的。
蒲松齡的父親蒲槃本是讀書人,後棄儒經商,漸成小康之家。蒲松齡青年時在父親羽翼下安心讀書。當地人又口耳相傳,說蒲松齡曾在青雲寺苦讀。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曾專門到青雲寺考察,那裡地處深山,寺院巍峨,古松參天,野花遍地,清幽寂靜,確實是讀書的好地方。蒲松齡有多篇詩歌寫到青雲寺,當地居民也傳說著蒲松齡在青雲寺苦讀的軼事。
但蒲松齡青春苦讀的好日子沒過多久,25歲時,他分家了。蒲松齡的兩個哥哥是秀才,兩個嫂嫂卻是潑婦。為了雞毛蒜皮的事整天鬧得雞犬不寧。蒲松齡的父親只好給四個兒子分家。家分得很不公平,好房子好地都給哥哥分走了。蒲松齡分了薄田20畝,老屋三間,破得連門都沒有。蒲松齡找堂兄借了塊門板,帶著妻子、兒子搬進去。他分到240斤糧食,只夠一家三口吃三個月。為了養家餬口,蒲松齡開始了長達45年的當私塾先生的生涯。
私塾先生是得不到功名的讀書人的出路,寄人籬下的生活很辛酸。蒲松齡寫的《鬧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