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奇才啊!老朽真是枉讀四十年聖賢書,慚愧,慚愧。此法回去後,老朽便立刻稟明大都督,定然按照殿下的辦法施為上書,一字不易!”
聊完了攤丁入畝的初步推行藉口,鍾允章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緒,便問起了下一項要求:“上書奏請增開科舉,倒是可以理解,只是不知這‘鄉試’的名目,又是何解?”
吳越國沒有建號稱帝,自然沒有科舉。但是如果因此就覺得吳越國沒有選拔人才任官的考試製度的話,那便大錯特錯了。
武肅王錢鏐一朝因為是馬上得天下,對科舉的要求確實不多,偶爾有文官需要從寒門之中拔擢,也都是看誰名氣大,就直接舉薦,甚至由國王如同“三顧茅廬”一樣去延請,大名鼎鼎的唐末文人羅隱,便是這麼在吳越國出仕的。不過此後,從文穆王錢元瓘時期以來,吳越國便開始逐步有了選拔文官的考試,只是明目上叫做“錄科”。
錄科考試並非常制,而是等到確有文官位子空缺出來之後,才會舉行,用多少錄取多少,考上之後,直接就任命官職。這個制度按說含金量還是不錯的,只是因為不常設,所以缺乏儲備讀書人才的作用,也不能儘可能留住多的讀書人。幸好五代十國時候,吳越國那幫姓錢的宗室各個都是學霸級別的人物,讀書都很牛逼,這才沒有導致吳越國文人不夠用的問題。
說句題外話,歷史上太平興國三年、錢弘俶納土歸宋投降趙光義之後,他帶去入宋的子侄宗室足足數百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沒有資格在北宋直接獲封爵位的。但是即使如此,錢氏宗族三代之內靠科舉考試正式考中進士的,就有近百人之多——這固然和宋初時候,北方人讀書不好、南唐讀書人又在唐宋戰爭中多遭屠殺、後蜀讀書人多喪於全師朗、王小波、李順等多次起義有關。但是從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吳越人在宋初時的讀書能力完爆北方人甚多。
“所謂鄉試,便是一種新式的‘選貢’制度——未建號稱帝的,不得開貢試、錄取進士、明經、明法諸科士人,但是按照朝廷祖制,各道依然是要選出貢士前往京師參加考試的。孤所謂的‘鄉試’,便是一種在各道自行組織的初級選拔考試。考中的人員,由各道命為‘舉人’,以待時機成熟時進京參加朝廷的貢試——當然,鄉試不比錄科,哪怕文官沒有空缺,也可以每年或每三年舉行一次。獲得舉人資格者,即使沒有進京參加最終的貢試,依然可以在我吳越國直接任官。”
第291章 攤丁入畝的威力
錢惟昱上輩子畢竟是戈爾巴喬夫和two86教匯出來的修真主義好青年。別的本事且不論,關於“打著某某主義的旗幟、走著某某主義的路子”這種花活,放到五代十國這種歷史環境,自然是玩得輕車熟路,天下第一了。
明明是想攤丁入畝,卻咬死了不露出攤丁入畝的字眼,用一番包裝的勾當,把全吳越國的大地主階級都忽悠地暫且喪失了鬥志。等到發現實情的時候,已經大事晚矣。
那一日,錢惟昱和鍾允章談妥了全部條件之後,不過半個多月,中吳軍的庫帑便撥出了首批數十萬貫錢鈔,由海商交割給廣州都督府的戶部官員。(以後統稱使用六部的稱呼,大家知道吳越國名義上沒有六部就行了,這樣表述方便一些,不要糾結具體官名了)
六月底的時候,也就錢惟昱撥給四伯錢仁俊的首批錢鈔到位之後僅僅七八天,錢仁俊的奏請廢除丁稅、施行種糧官營、開設“鄉試”等諸事宜的奏章,便送到了杭州的錢弘俶那裡。
奏章的內容,當然是錢惟昱指示的,只不過措辭上進行了不少修飾,而且關於上奏的理由,也頗為符合兩廣的“鄉土氣息”——比如廢除丁稅是為了籠絡兩廣的蠻夷,開設正規的鄉試,是因為兩廣的讀書人原本就有參加科舉的機會,不能因為如今南漢被吳越滅了、反而讓讀書人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