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測試,他們都做了。
最後,中國科學家不但證明了這塊月岩屬美國阿波羅17號飛船登月時採集的高鈦月海玄武岩樣品,指出了美國專家對它的具體編號,分析出其主要礦物含量為:輝石55%、斜長石%、鈦鐵礦24%,還確認了這塊石頭所在的地方是不是有陽光的照射。在此後兩年的時間裡,中國科學家發表了12篇論文,詳細的分析結果得到了美國專家學者的確認和欽佩。
“美國人贈送月岩樣品,其實也是在探測我們的測試能力和研究水平,雖然這話沒有明說,但我們的研究結果還是讓美國人很信服。”歐陽自遠說。
中國探月兩起兩落(2)
事實上,中國學者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就對月球的空間環境、地形地貌、礦物型別、地層劃分、火山與岩漿活動、大地構造、撞擊坑的分佈與年齡、月球與地月系統的起源與演化歷史進行了系統的綜合分析研究,並一直跟蹤國際月球探測的研究進展,編寫了《月質學研究進展》、《天體化學》等專著。
上個世紀70年代,國內有些單位曾提出過要不要搞深空探測,要不要搞載人航天。當時,政府考慮到中國是一個?濟還不富裕的發展中國家,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花費巨資到月球上去,最重要的還是解決目前老百姓的生計問題,發展航天高技術造福人民應當是很長一段時間裡的發展宗旨。所以周恩來總理提出,頭腦不要發熱,“先把地球上的事辦好”。從這一宗旨出發,中國根據自己的國情,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解決國民?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難點、熱點問題,把工作的重點放在了通訊衛星、氣象衛星等應用衛星的研製和發射上,以加快振興?濟、造福人民的步伐。
但是作為站在科學前沿的科學家們並沒有閒下來,探月的技術論證工作也一直沒有偃旗息鼓。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的研製,給中國探月方案孕育了最初的機遇。為了發射我國新型廣播通訊衛星,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的研製提上了日程。1986年2月,這項任務作為“新三星一箭”(東方紅三號通訊衛星、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源一號衛星和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國家重大專案之一,列入了國家“七五”計劃。在向國務院申報立項的報告中,火箭被正式命名為“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3月31日,國務院批准立項,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自此?開了帷幕。
1990年1月,日本發射了一顆小小的“飛天號”月球探測器,一躍而成世界上第三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時任國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同志給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院長打電話,關切地詢問:“研究院是否可以組織一下探月的論證”。隨後,研究院安排了研究。不久,航空航天部也召開了探月專題討論會,部署從技術上探討探月的可行性。此時,發射通訊衛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正在研製中,首枚火箭的試驗性發射不能直接發射使用者的通訊衛星,但是又不能空發一枚火箭,那麼發射什麼衛星呢?1991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提出研製一顆模擬星,模擬星沒有通訊衛星的具體功能,但重量、介面與以後要發射的東方紅三號通訊衛星基本一致。在論證時,技術人員發現火箭飛向月球的速度要求是11千米/秒左右,最低要求是千米/秒,而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飛向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速度已?達到了千米/秒,速度差得不多。只要再增加一點速度,飛向月球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火箭的技術效能清楚了,大家很興奮,他們琢磨著設計一個有意義的金屬物體,上面繪有中國國旗或地圖,並取名為“探月一號”,然後用火箭送到月球上去。“探月一號”到達月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