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緊時間發問。
“雷盟主,炒菜為什麼要下酒?”
“那叫臢酒,臢酒可以除腥和增添香味。”
“雷盟主,這用水煲的烹調方式,有什麼竅門?”
“那叫生滾法,在水大滾時下料,剛熟就停火。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最大限度保持了食品中原有的營養和鮮味,並讓食品的口感好。”
……
又一輪教學後,兩女望雷曉飛的眼中,多出了許多星星,可惜,正在專心火候的雷小哥並沒有注意到。不過,他沒有注意到可能還好,否則,讓他見到這兩個看上去年紀大自己一截,長得又不怎麼樣的女人,對他頻傳秋波時,不知會不會馬上就起一身雞皮疙瘩?
這一頓,當然是在眾人的狼吞虎嚥、囫圇吞棗、風捲殘去中結束。當眾人意猶未盡地在抹著嘴時,卻見到了雷曉飛正夾著一塊竹筍,呆在那裡不知想什麼。
這一頓,雷曉飛其實吃得並不多,他每樣只是嚐了一點,當他嚐到了竹筍時,才禁不住下多了幾次筷。他邊默默地感受竹筍在口中的清香、脆嫩、化渣和味鮮可口,邊在腦中急調那些關於竹筍的認知,研究看能否把這有“菜中珍品”之稱的山珍,銷往外地。
眾人見雷曉飛陷入了沉思中,雖然並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但從他請纓做菜前的話中,也估摸到一點端倪,就不敢打擾他,只是悄悄地靜了下來,一動不動地望著他。
於是,現場就出現了一幅奇怪的畫面,一個年輕人正夾著一塊竹筍呆在那裡,而周圍的十多個人則在呆望著這個年輕人。
第446章竹筍構想
竹筍,別名筍或閩筍,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食用部分為初生、嫩肥、短壯的芽或鞭。竹筍分佈全國各地,以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最多。雷曉飛前世時的四川,就是以竹聞名,當然也就是竹筍的產地了,四川的西南部就以峨眉山和涼山的竹筍最出名。
早在明代胡世安的《志竹變》就稱“峨山竹品種最繁……僧人幹之餅之,以供餐遺。”峨筍“四季可覓之山中”,資源豐富,到清代已發展成市,“日銷百擔”,成為山區農家副業之一。
而涼山的竹筍,在清代乾隆、同治和光緒年間,已經是很出名,特別是涼山區馬邊的白雞池筍乾獨佔鰲頭,相傳當時的縣官每年都把白雞池的筍乾送上北京向皇帝進貢,故稱“白雞池貢筍”,在清代,涼山的竹筍最高年產量可達三四千擔。
由以上的記載,足可以證明了這塊與雷曉飛前世的四川同一地理位置的巴蜀,就是筍的重要產地之一。但為什麼在青城、山城這樣的巴蜀主要城市,卻沒有見到有竹筍銷售呢?
雷曉飛綜合分析之下,得出的結論不外乎有兩種原因。一是當代的人還沒有發現這東西的美味。二是當代的人不會推銷和不會泡製。
竹筍有兩種吃法,一是吃鮮筍,一是吃經過加工的筍。
鮮筍鮮甜美味,當然就是最好的吃法,但鮮筍的保鮮期短,一般早期的鮮筍在自然常溫下,能保鮮一週,中期的保鮮兩、三天,後期的就只有一天。在當前沒有冷凍和真空的條件下,鮮嫩的竹筍確是很難從這崎嶇的山路運到外面的城市。
想到了這裡,雷曉飛不禁想起了他前世從一部關於美食的電視劇中,看到過的一個有趣的情節。那部電視劇是以古代的美食為題材的,至於叫什麼名字他已經忘記了,但其中的一些美食的情節,他這個美食的愛好都卻還記得清楚。電視劇中說到一次廚師比試中,就有一道叫“八百里快馬”的菜,這道菜就是鮮筍。這個菜名,正佐證了鮮筍的保鮮期短,要用八百里的快馬,才能保住它的新鮮。
加工的筍,又分兩種,一種是用鹽醃製的,一種是筍乾。這兩種吃法雖然不能保持竹筍的鮮甜、脆口,但卻也另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