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聽下一講。
txt小說上傳分享
謹之二(1)
今天的家長最關心孩子的飲食習慣。在中國古代,這個問題同樣也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那麼,古人所說的飲食習慣是指什麼?和今天家長關注的是不是一回事?在培養孩子飲食習慣的問題上,父母又應該注意哪些呢?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
《弟子規》在講完了穿衣應該注意的細節後,接著告訴孩子吃飯時應該遵守的規矩。在中國古代,人們非常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而這也正是今天的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那麼,古人所說的飲食習慣是指什麼?關於這個問題,《弟子規》中有哪些規定?在培養孩子飲食習慣的問題上,父母又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弟子規》講:“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對於喝的、吃的,不要挑三揀四,“食適可”,食夠量就可以,“勿過則”,不要過分。這是根據《論語·學而》的君子食無求飽講的。《論語》裡講的君子食無求飽的字面意思是君子吃夠就行了,不要撐著,實際上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要適可,不要過量。《弟子規》接著《論語》往下講,這就牽涉到我們對傳統飲食觀的一些認識。
我們也許會提出疑問,《論語》裡邊記載孔子的態度好像不太一樣,他對大家說,君子食無求飽,你們夠吃就行了,但自己卻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孔子怎麼自己很講究啊?《論語·鄉黨》裡講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一段話講的是什麼呢?
孔子講的是祭祀時候的規矩,你在祭祖先、祭宗廟的時候,應該以這種態度,而不是講自己平時吃的應該是這樣。
孔子實際上是那種對飲食不過分講究的人,《論語·雍也》記載:“賢哉,回也。”這個大家都知道,說顏回非常賢良,身居陋巷,有一小笸籮飯,有一瓢水,他都覺得很快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不是一個對飲食挑挑揀揀的人。
古人非常注意觀察一個人的吃相。你吃東西的時候,能夠反映出你的修養,反映出你的家教。這個人明明在開會,他卻說這個人吃相很不好,南方話裡,說這個人吃相很不好,是指這個人沒教養,慢慢把吃飯等同於教養,而不侷限於吃飯。古人確實是這麼認為的。
我給大家講幾個故事。唐代有一個文學家叫鄭浣,這個人是進士出身,而且當過大官。他的生活很簡樸,特別是對飲食絕對不挑挑揀揀。有一次,他的遠房孫子從老家來找他,因為這個孫子是農民,沒有見過世面,也不懂禮節,穿的衣服當然也很破。所以鄭浣家裡有很多人,包括僕人都嘲笑這個遠房的孫子,只有鄭浣沒有。他覺得這個孫子很樸素,來自民間。鄭浣問這個遠房孫子,說你來找我有什麼事?我有什麼可以幫你?結果這個孫子就跟他講,我常年在家鄉種地,做老百姓,我想當一名縣尉,這樣我就可以衣錦還鄉,光宗耀祖。鄭浣一想,哦,你這個孩子還是蠻有上進心的,不錯不錯,我可以幫你試試。於是,鄭浣就寫了一封信,把他介紹給某一個地方的縣令,看看能不能給他安排點工作。就在鄭浣給他送行的那天晚上,鄭浣請他吃飯,說為你送行,明天你要上路了。鄭浣就觀察這個遠房孫子的吃相。那天吃的是蒸餅,鄭浣突然發現這個孫子把這個餅的皮給撕了,掏裡面的瓤吃。這一下,鄭浣非常生氣,就在旁邊嘆息,說:這個餅的皮和裡面有什麼區別啊?你居然有這樣的毛病?如此奢侈浪費?你一點淳樸的習慣都沒有,我看你在家鄉務農,應該是很質樸的啊,一定懂得種莊稼的辛苦。沒想到,你像紈絝子弟一樣的浮華。這個遠房孫子害怕了,一哆嗦,把手上剩下的那些皮通通給他遠房爺爺遞過去了。鄭浣接過來,把他掏剩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