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人難之曰:“夷狄之鄙陋無禮義,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為陋乎?
【註釋】
(1)九夷:指我國古代東方各少數民族。
(2)陋:精野,不文明。
(3)以上事參見《論語·子罕》。
(4)道:這裡指政治主張。
(5)志:“志恨”義不可通,疑是“恚”之壞字。恚(hu@匯):怨恨。
【譯文】
孔子想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兒太落後,怎麼辦?”孔子說:“君子住在那兒,怎麼會落後呢?”孔子恨他的政治主張在中原各國行不通,感到怨恨不得志,所以想去九夷地方。有人責難他說:“少數民族地區落後,沒有禮義,怎麼辦?”孔子說:“君子住在那兒,怎麼會落後呢?”這是說住在那兒用“君子之道”教導他們,怎麼會落後呢?
【原文】
28·35問之曰:(1):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於中國,故欲之九夷。夫中國且不行,安能行於夷狄?“夷狄之有君,不若諸夏之亡(2)。”言夷狄之難,諸夏之易也。不能行於易,能行於難乎?且孔子云“以君子居之者,何謂陋邪”,謂修君子之道自容乎(3)?謂以君子之道教之也?如修君子之道苟自容(4),中國亦可,何必之夷狄?如以君子之道教之,夷狄安可教乎?禹入裸國,裸入衣出(5),衣服之制不通於夷狄也。禹不能教裸國衣服,孔子何能使九夷為君子?或孔子實不欲往,患道不行,動發此言。或人難之,孔子知其陋,然而猶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然(6),距或人之諫也(7)。
【註釋】
(1)之:本篇文例皆作“問曰”,故疑“之”是衍文。
(2)引文參見《論語·八佾》。
(3)容:容納。這裡是安身的意思。
(4)苟:馬虎。
(5)據《呂氏春秋·貴因》記載,禹到“裸國”因為要隨俗,於是脫衣進去,出來後再穿衣。
(6)遂:順。這裡是堅持的意思。
(7)距:通“拒”,拒絕。
【譯文】
請問:孔子想去九夷地方,是怎樣引起來的?是他的政治主張在中原各國行不通引起的,所以他想去九夷地方。試想在中原各國尚且行不通,怎麼能在少數民族地區行得通呢?”少數民族有君主,還不如中原地區還沒有君主。”這是說少數民族難得治理,中原地區容易治理。在容易治理的地方尚且行不通,在難得治理的地方能行得通嗎?況且孔子說“作為君子住在那兒,怎麼會落後呢?”這話,是在說以“君子之道”進行修養使自己能安身呢?還是在說用“君子之道”去教化他們呢?如果是以“君子之道”進行修養隨便使自己能安下身來,那麼在中原各國也可以,何必要去少數民族地區呢?如果用“君子之道”去教化他們,而少數民族怎麼能教化得了呢?禹到裸國去,要脫掉衣服進去,出來後再穿衣服,這是因為要穿衣服的規定在少數民族地區行不通。禹尚且不能教化裸國人穿衣服,孔子又怎麼能讓東部少數民族成為君子呢?或許孔子本來不想去,是恨他的政治主張行不通,一時激動說出這樣的話。或許是有人責難孔子,孔子也知道那兒落後,然而還要說“怎麼會落後”,是想堅持已經說過的話,拒絕別人的勸告。
【原文】
28·36實不欲往,志動發言(1),是偽言也。“君子於言無所苟矣(2)。”如知其陋,苟欲自遂,此子路對孔子以子羔也。“子路使子羔為費宰(3),子曰:‘賊夫子之子(4)。’子路曰:‘有社稷焉(5),有民人焉(6),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