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而人所知者舉多,幽隱人所不識者薦少,虞舜是也。堯求,則諮於鯀、共工,則嶽已不得。由此言之,選舉多少,未可以知實。或德高而舉之少,或才下而薦之多。明君求善察惡於多少之間,時得善惡之實矣。且廣交多徒,求索眾心者,人愛而稱之;清直不容鄉黨,志潔不交非徒,失眾心者,人憎而毀之。故名多生於知謝,毀多失於眾意。
【註釋】
庭:通“廷”。選舉:漢代由皇帝下詔書規定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選拔、舉薦人才。歸善:稱讚。
見:同“現”。這裡指出頭露面。
幽:不著名。隱:潛藏,指不出頭露面。
虞舜是也:據《尚書·堯典》和《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是堯登位七十年後才有人推薦給堯的,又經過二十年的考察和試用,然後才讓位給他。
諮:商議,這裡指推薦。鯀:參見7·3注。共工:參見58·15注。嶽:四嶽。傳說是堯時東、南、西、北四方諸侯的首領。按:以上三句疑有脫誤。據《尚書·堯典》記載,堯徵求賢人,。。兜推薦共工,眾人推薦鯀,堯不同意。四嶽說“試可乃已”。最後堯採納了四嶽的意見,用鯀去治水。這裡的意思卻是:堯曾經尋求賢人,大家就推薦鯀和共工,而四嶽阻止堯的意見,致使堯沒有得到像舜這樣的賢人。
非徒:指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
謝:拜賜,籠絡。
【譯文】
把朝廷選拔和舉薦官吏時大家都稱讚的人稱為賢人嗎?那麼那些經常出頭露面為人們所熟知的舉薦的人就多,不經常出頭露面為人們所不知的舉薦的人就少,虞舜就是這樣的人。堯曾經尋求賢人,大家就推薦鯀和共工,而由於四嶽的制止,致使堯沒有得到像舜這樣的賢人。由此說來,舉薦的人的多少,不能用來作為識別被舉薦者賢與不賢的依據。有的人道德高尚而舉薦他的人少,有的人才能低下而舉薦他的人多。聖明的君王在舉薦人的多少之間求善察惡,有時是可以得到善惡的真實情況的。況且廣泛結交各種人物,會籠絡眾心的人,人們喜歡他就稱讚他;清廉正直與鄉里關係不融洽,志向高潔不結交志向不同之徒,失去了眾心的人,人們怨恨他就會毀謗他。所以一個人的好名聲多半是由於懂得籠絡人心而得來的,壞名聲多半是不會討好眾人造成的。
【原文】
80·5齊威王以毀封即墨大夫,以譽烹阿大夫,即墨有功而無譽,阿無效而有名也。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孔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曰:“未可也。不若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夫如是,稱譽多而小大皆言善者,非賢也。善人稱之,惡人毀之,譭譽者半,乃可有賢。以善人所稱,惡人所毀,可以知賢乎?夫如是,孔子之言可以知賢,不知譽此人也者賢?毀此人者惡也?或時稱者惡而毀者善也!人眩惑無別也。
【註釋】
齊威王:戰國時齊國國君,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姓田,名因齊,齊桓公之子。繼位後,致力於修政整軍,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又罷黜奸吏,從而國勢日強。經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馬陵(今河南範縣四)二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諸侯。他還在臨淄稷門外大興稷下之學,招納各國學者、遊士,開展“百家爭鳴”,極一時之盛。封:賜給封地。即墨:齊國邑名,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大夫:治理一邑的地方長官,相當於後來的縣令。阿:齊國邑名,在今山東陽穀縣東北,以上事參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劉向《列女傳》。據說,齊威王在很多人毀謗即墨大夫的情況下,派人進行調查,當得知即墨大夫很有治理才能時,便賜給他萬家封地。相反,在很多人吹捧阿大夫的情況下,也派人進行調查,當發現阿大夫治理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