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這不像是個小孩子說的話。
張老師親自下場說法,訴說了胡小草的故事,眾人更是大有感觸,不少人都表示想要資助胡小草,連帶著胡小草本人都小小火了一把。
而在這些評論裡,有一個人,名叫齊學清。
他是個很喜歡研究古代歷史的年輕人,大學裡面學習的就是相關專業,後面和自媒體結合起來,經營著自己的微博。
賬號時常釋出一些和歷史文化相關的知識和科普,倒是積累了不少名氣。
看看到張老師的回答瞬間就被吸引,再加上評論區的那些話,開始對刻舟求劍這一類的成語故事,產生了重大的興趣。
有句評論說的對,經過時間的推移,流傳後世的記載也並不一定全部都是正確,畢竟有時候歷史也會記載有誤。
也許我們現在看到的,並不是真正的歷史呢?
這個念頭一旦冒出來,就很難消散,齊學清開始搜尋大量的歷史還有相關史書,還真的被他找尋到了一點點蛛絲馬跡。
故事最早出自於《呂氏春秋·察今》,通常用來含貶義,多指做事不知進退,墨守成規,不懂得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來處理事情。
北宋·黃庭堅《追憶予泊舟西江事次韻》曾有這樣一句詩:“往事刻舟求墜劍,懷人揮淚著亡簪。”
在這裡亡簪也是一個著名的歷史典故,有懷念顧舊的意思在裡面。
作者在這裡卻把它和刻舟求劍相提並論,可見並不像大多世人認為的那樣,說不定有其他的見解。
如果僅僅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麼這些成語故事也不會流傳至今,內裡肯定還有更深一層的含意。
齊學清抽絲剝繭,不斷的深入,想要探訪這些成語故事背後的秘密,他恍若推開了一扇塵封的歷史大門,但卻突兀的發現,這當中似乎不對勁。
齊學清越查越入迷,最後將自己整理到的資料,全部發到了網上,引發了不少轉載和評論。
“刻舟求劍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但主人公好像是個撐船的老翁。”
“在這則成語故事中描述中,乘船的乘客有很多人。但是我查這段歷史時發現,並非如此,船上應該只有兩個人。一個老翁,還有一個與他產生這段經典故事的人。”
“但我查了很多文獻卻發現,與老翁對話的人一片空白,甚至沒有任何記載,不知從何來,也不知從何去,好似根本不存在。”
“越查,我越頭皮發麻,總覺得這段歷史被迷霧籠罩……”
一時間,這則帖子被大量轉發,本來是一段文學感悟,最後卻又演變成了獵奇故事,頓時引得網友們加入討論,並一同發起考古尋找,但的確如齊學清所說。
這段歷史與成語典故,有很多文獻記載,但卻詭異的查不到源頭。
就如‘不知來也去也’,被迷霧籠罩,彷彿遊蕩著一個歷史的幽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