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受到李林甫和楊國忠的攻訐。於公於私都是最好的結果。
次日,王忠嗣上奏朝廷請求撤兵的訊息便在軍中高階將領中傳開了。王忠嗣也並不打算向他們隱瞞。大多數將領都對王忠嗣此舉持贊成意見,但也有人不太認同,認為王忠嗣此舉有欠考慮,或許會招致朝廷的責怪。為了此次出兵,朝廷花費了鉅額的軍費,為河西隴右兩軍更換了大量全新的甲冑武器,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的物資協助,便是希望能拿下兩湖三城之地。而現在王忠嗣居然要草草收場,這豈是朝廷說希望的。
李光弼便是持此觀點的人之一,他求見王忠嗣,希望王忠嗣能立刻派人將奏摺追回,否則必會招致陛下斥責。但王忠嗣堅決不同意,斥責李光弼道:“光弼,你跟隨我多年,難道不知本帥的性行?即便朝廷責怪,本怪也要將這番到底告知陛下。這次作戰本就是得不償失的冒失舉動,我們不能再錯下去,此時撤兵乃是最佳的時機。”
李光弼嘆息道:“大帥,末將不是說你的判斷錯誤,而是為了大帥您著想。你我皆知此次對吐蕃作戰的內中緣由,光弼只是不想讓大帥被人因此指謫罷了。”
王忠嗣搖頭道:“陛下會明白我的苦心的,陛下一旦首肯,他人奈我何?”
李光弼無言以對,作為王忠嗣一手提拔起來的人,李光弼不能太過反駁王忠嗣,只得暗自嘆息,祈禱自己擔憂的情形不會出現。
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在王忠嗣的奏摺送往京城的第二天,多瑪城王忠嗣大軍中的另一份奏摺也送往了去京城的路上。這封奏摺是出自隴右軍行軍司馬董延光之手。這位董延光領著右路軍轄下的前鋒軍一萬兵馬,是在隴右軍中的老資格的人物。此人原是一位驍勇善戰的猛將,在隴右軍中屢立戰功。但對於王忠嗣一力提拔哥舒翰等一批年輕將領的舉動,董延光早就心中不滿。哥舒翰原本只是軍中一名副將,短短几年之間便被王忠嗣提拔為隴右節度副使,董延光自認為功勞不比哥舒翰小,卻被王忠嗣無視,這麼多年只是個行軍司馬,職位反在哥舒翰之下,這讓董延光的心中的不滿開始堆積。
因為心中有疙瘩,董延光索性怠慢軍務,以此表達不滿。王忠嗣為此居然在眾將面前點名批評董延光,讓董延光顏面盡失。董延光知道,自己在王忠嗣手下是別想有任何升遷的可能了,於是在某次回京休假時,主動去拜訪了李林甫,希望能透過李林甫讓自己的處境有所改觀。李林甫當然喜出望外,他正需要在太子黨的王忠嗣轄下安插自己人,眼下董延光主動送上門來,豈非是一件夢寐以求之事。
在一番考察之後,李林甫和董延光便開始暗通款曲。李林甫許諾董延光,他已經同安祿山說好,在恰當的時機,調董延光去安祿山所轄的河東節度去任副節度使。但需要董延光有所‘表現’。
這一次董延光隨王忠嗣大軍和吐蕃作戰,無疑便是一個極佳的表現機會。董延光在得知王忠嗣向朝廷請求退兵之後,立刻寫了這封奏摺給政事堂。董延光的奏摺中所說的情形和王忠嗣的截然相反。種種不利因素在董延光的奏摺中都成了有利的因素。大軍中的糧草柴薪不繼的情形,在董延光的奏摺裡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字裡行間透露出的主帥的畏敵懼戰以及懦弱無能。
董延光甚至擬定了一份作戰計劃,聲稱按照此計劃,只需要五萬兵馬便可拿下石堡城。作為一名帶兵作戰多年的將領,董延光的這封計劃倒也細密具體,看上去頗為可行。這更進一步的襯托了王忠嗣的無能之舉。
兩封奏摺一前一後,被快馬送往京城。一場軒然大波也將因為這兩封奏摺而起。
……
野牛城中,戰事之後的建設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劉德海在佔領野牛城的第二天便帶著兩千多匹駝馬和五千後勤兵馬回雅州運送建設物資前往野牛城。野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