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四座大島,這大小就可抵兩三個州啦,而且戶口在二十萬以上。柳毅苦笑道:“臣十年而未能定三韓,安有餘力平倭耶?且彼處窮困,尚不及韓,未知有何物產,可必徵乎?”你想讓我去打倭國,你倒是給個理由出來啊。
是勳心說我哪有什麼理由可以給你……而且日本確實是窮,除了糧食以外,基本上就沒有任何優良的礦物產出。哦,貌似記得本州中東部是有金山的,武田信玄曾經依靠金山致富,從而稱雄一隅,問題小小一個武田藩,終信玄一世也就把金山挖得差不多啦,對於中國來說,真值得為此而渡海遠征嗎?
而且怎麼渡海前往日本,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後世中日之間交通,主要有北、中、南三條航線:北線即從山東半島直放朝鮮,或者繞一下遼東半島再去朝鮮(沿岸而行,路程雖遠,卻更安全),然後沿朝鮮西岸南下,經對馬、壹岐而至九州;中線直接從江蘇東行;南線則自浙江海港先東南向抵達琉球,再自琉球北上。
三條航線相比,中線路程最短,倘若順風順水,四天即可走完全程。問題這條線路也最危險,經常會遭逢狂風巨浪,尤其日本中世紀前期的造船技術還很低劣,不知道有多少遣隋使、遣唐使因此而埋身於汗漫汪洋之中。南路航程較長,安全係數要高一些;北線最長,也最安全。
那麼遣隋使、遣唐使啥的,究竟為什麼甘冒奇險,要走中路呢?首先說。南路開闢較晚。當時只有北、中二線可行。問題當時朝鮮半島三國鼎立,日本聯百濟而鬥高句麗、新羅,而北路相當長一段距離要經過高句麗的領海,以當時的航海水平而言,又不可能七八天完全不靠岸補給。尤其等到新羅在唐朝的協助下一統三國之後,北路就徹底斷絕了。
其實是勳並不瞭解這年月的海船質量如何,究竟能走多遠,能抗多少級的風浪。所以從中國直放日本,估摸著並不怎麼靠譜。若要與日本交通,甚至發兵征討,就必須走北路,經過朝鮮半島南端。
所以他才對柳毅說:“此後事耳,若不得韓,終不可徵倭也。”說著話在地圖上弁韓的位置一指:“此為交通要樞,且——傳言富產精鐵也。”柳毅當場就雙眼放光,自言自語地說:“吾必得之。”
半島南部是不是真的富產優質鐵礦,其實是勳也拿不大準。他只是前一世偶爾在文藝作品中得知,後來大和王國長期佔據伽倻地。為此而跟新羅鬧得不死不休,就是為了搶奪鐵礦。文藝作品嘛,並不能引之為據,但用來誘惑柳毅也足夠啦。
若終柳毅一世而不能併吞三韓,還則罷了,若能成功,站穩了弁韓之地,則必然會加深和日本列島的聯絡,到時候有自己暗中推動,發兵往徵,也並非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啊。起碼來說,可以拿下對馬和壹岐,控扼對日交通的樞紐所在。若成此事,從此就只有大陸侵擾島國的可能,島國再無覬覦大陸的機會了。
當然啦,這是基於中世紀的交通狀況而言的,真要是到了近現代,是中國壓倒日本,還是日本擾亂中國,還得看雙方誰最先邁入工業社會。
這也正是是勳鬱悶的地方,他自詡憑藉自己的努力,或可避免“五胡亂華”的悲劇,可以改變此後數百年的歷史程序,但再遙遠……真非人力所能及也。一千多年後的歷史究竟會是何等走向,恐怕就連神仙都算不出來。這年月沒有一箇中國人會擔憂胡人入主中原,更別提島夷的侵略了……
牛利都暫時就被羈押在西安平城中,是勳打算等打完高句麗以後,再帶著他和三韓各邦的人質前往洛陽,覲見曹操,稱臣納貢。要是這仗真打得漂亮呢,還能趁機炫耀武力,威嚇倭使。
柳毅就此辭去,匆匆返回朝鮮,去點集兵馬,北上攻打高句麗。是勳所以下達此令,用意有三:其一,是給柳毅一個將功贖罪的機會;其二,樂浪軍可以幫忙保障夏侯蘭、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