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臣也還有稱王的,這符合禮嗎?周武王討伐紂王,戰爭一結束,就追封他的先人為大王、季王、文王。這三個人,是諸侯,也是臣子,卻用王號加封給他們。為什麼偏偏對於三王可以加封王號,對周公又不可以呢?上天的本意是想表彰周公,難道這樣能顯示出來嗎?難道是因為開創周朝的業績起源於他們三個人嗎?然而周公也同樣具有開創周朝的業績。長江發源於岷山,往下流就形成了波濤和急流。察看有波濤急流的流水,有哪一處與源頭相同呢?秬鬯之所以貢到,白雉之所以獻來,是由於三王的功德呢?還是由於周公的功德呢?周公的功德比三王盛大,沒有加封王號,難道是由於上天憎恨人們隨便稱王的緣故嗎?周朝衰敗,六國相繼稱王,齊國、秦國甚至稱為帝,當時上天並沒有顯示出要禁止他們而發怒的災變。不用天子的禮節安葬周公,天降下雷雨用以譴責成王。為什麼上天的好惡如此不純正專一呢?”
【原文】
55·12又問曰:“魯季孫賜曾子簀(1),曾子病而寢之。童子曰:‘華而睆者(2),大夫之簀(3)。’而曾子感慚,命元易簀(4)。蓋禮,大夫之簀,士不得寢也。今周公,人臣也,以天子禮葬,魂而有靈,將安之不也(5)?”應曰:“成王所為,天之所予,何為不安?”難曰:“季孫所賜大夫之簀,豈曾子之所自制乎?何獨不安乎?子疾病(6),子路遣門人為臣(7)。病間(8),曰(9):‘久矣哉,由之行詐也(10)!無臣而為有臣(11)。吾誰欺?欺天乎?’孔子罪子路者也。已非人君(12),子路使門人為臣,非天之心而妄為之,是欺天也。周公亦非天子也,以孔子之心況周公,周公必不安也。季氏旅於太山(13),孔子曰:‘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14)!’以曾子之細,猶卻非禮,周公至聖,豈安天子之葬?曾謂周公不如曾子乎?由此原之,周公不安也。大人與天地合德(15),周公不安,天亦不安,何故為雷雨以責成王乎?”
【註釋】
(1)簀(é則):竹蓆。
(2)睆(huǎn緩):美好,漂亮。
(3)大夫之簀:在周代,大夫的地位比士高一級,按禮規定,大夫的席子,士是不能享用的,所以這個童子這樣說。
(4)元,曾元,曾參的兒子。命元易簀:據《禮記·檀弓上》記載,曾參聽到侍童的話以後,馬上叫曾元撤換席子,但是剛換過,還沒有躺好,他就死了。
(5)不(fǒu否):同“否”。
(6)子:孔子。
(7)子路:參見8·3注(15)。臣:家臣。子路遣門人為臣:按照周朝的奴隸制度,只有大夫才能有家臣,孔子這時已經不是大夫了,沒有家臣,子路叫門人充當孔子的家臣,負責料理後事,是準備以大夫之禮來安葬孔子。
(8)病間:指病情轉輕。
(9)曰:孔子說。
(10)由:仲由,即子路。
(11)為:通“偽”。假裝。此事參見《論語·子罕》。
(12)人君:統治者的通稱。這裡指大夫。
(13)季氏:指季康子。參見28·26注(1)。旅:古代祭山稱“旅”。太山:即泰山。
(14)林放:魯國人,曾向孔子問過禮,得到孔子的賞識。曾謂泰山不如林放:按照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諸侯才有資格舉行“旅”祭,季孫氏是大夫,所以孔子對其加以譏諷,說季孫氏居然去祭山,泰山之神難道還不如林放知禮,竟然接受不合符禮的祭祀。以上事參見《論語·八佾》。(15)大人:聖人,賢人。大人與天地合德:指聖人的德行與上天完全一致。參見《周易·乾卦·文言》。
【譯文】
又問:“魯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