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要做獨裁黨魁 袁氏先做終身總統
發生在民國二年(一九一三)春夏之交,由孫中山先生親自發動和親自領導的&l;二次革命&r;,時不旋踵,便全軍盡墨,一敗塗地。它的過程為時雖短(未出兩月),卻是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轉型史中,一大里程碑。此話怎說呢?原來辛亥革命底最大目的便是廢除帝制,建立民國,而這個民國的建制卻是以美國模式作標準的。不幸這個&l;二次革命&r;的爆發,卻標誌著這個美國模式的徹底&l;流產&r;(注意:不是&l;破產&r;,後節再漸次加以說明)。
我們要知道,中華民國的國體採用美國模式,原是當時新派人士──也可用個後來的名詞叫做&l;進步人士&r;吧──他們包括全部的革命黨,和絕大部分對帝制絕望的&l;君憲派&r;,甚至包括梁啟超也在內的原先&l;保皇黨&r;的骨幹,都已一致認可的模式。可是&l;二次革命&r;爆發之後,這個全國一致的&l;共同願望&r;( national ncens ),就頓成泡影了。
有許多革命理論家,可能不承認上述諸派(革命派、君憲派、保皇派……)的認知,可以反映全國人民的公意,因為當時全國人口有四萬萬之眾,上述數派知識分子人數有限,哪能代表全國人民呢?殊不知,這正是在下作者,要提醒讀者賢達的地方。我們要知道,清末民初之際,正是我們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從帝制中國,邁向民治中國,轉型運動的啟蒙期。在這啟蒙期中,那佔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農民只是個&l;沉默的多數&r;( silent ajority )。他們對所謂&l;國體問題&r;,還不具備有發言的智慧( wisdo )和機運( 插nce )。那時能夠站起來說話的,只限於少數受有足夠教育的所謂知識分子……。我們大致也可給他們戴頂帽子叫&l;吵鬧的少數&r;( a arrelg ority )吧。一百年前的中國,和今日海峽兩岸的情況,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也是轉型進展中的&l;階段問題&r;,階段不到未可蠟等也。我們不可犯史學上所謂&l;現時觀念&r;的錯誤,……在二次革命前,這個吵鬧的少數(肯定不會超過全人口的十分之一),對美國模式的國體問題,原有其共同認知的。不幸這項共同認知,卻被二次革命,革得煙消雲散就是了。
對共和國體的認知
事過快百年了,我們今日回頭看去,這個美國模式從興中會開始,直至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正式誕生之時,都被上述新派人士視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萬靈法寶( agic wand )。先知先覺的孫中山先生就是據此靈藥丹方,再採納點亨利喬治的&l;單稅法&r;加以修正,並加配點傳統中藥(言官制和科舉制),乃&l;發明&r;了他自許有專利權的&l;三民主義&r;和&l;五權憲法&r;。他老人家其後棲棲遑遑的搞了一輩子,直到臨終之時,在病榻之上還要慨嘆&l;現在革命尚未成功&r;,並苦口婆心地囑咐:&l;凡我同志,務須依照餘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繼續努力,以求貫徹。&r;【見&l;總理遺囑&r;原文】在孫文主義的各種著作裡,尤其是二次革命後,對本黨同志的談話和通訊中,中山都不斷地慨嘆他底道不得行,革命尚未成功,都是信徒們沒有決心去實行他的主義的緣故。其所以然者,實在是黨員們知識水平太低。要實行項新的政治體制,先得有認識這項體制的知識,有知才能行嘛。因而孫公也隨之創出了他底&l;知難行易&r;的孫文學說來。【詳見中山著述中的&l;孫文學說&r;;參見拙著&l;孫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