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發展的階段性&r;等篇,載&l;晚清七十年&r;,卷伍,五、六兩章。此篇從略。】
我們讀近代中國文化史和思想史,就學論學,孫公這套頗有原始性的&l;反傳統&r;學說(我國儒家的傳統學說是強調知之非艱,行之維艱的),實在是值得思想史家大書特書的。可是比他年輕而調皮的胡適,後來曾調侃他說,&l;知難行亦不易&r;【胡撰此篇於一九二八年五月收入&l;人權論集&r;】。胡適此言雖屬戲語,但是那也是從實踐經驗中所總結出來的概念啊。君不見,民國初年那批黨人和政客,胡適口中所謂&l;了不起的一群人物&r;,他們對所謂&l;美國模式&r;,不能說沒有相當的認識,但是實行起來,何以顯得若是其難也?這項知與行的問題,就要發人深省了。因為中國能否採行美國制,是一項很複雜的社會文化轉型的問題,而十足單純的哲學上知和行的問題呢。不信再看看今日博士如雲的臺灣政壇,當道的風雲人物,不能說對美國模式認識不清吧。但是黑金遍地,那裡又真像美國呢?相反的,今日表現在臺灣的議會裡的拳打腳踢,倒與民國初年的北京極其相似呢。真是血濃於水。
筆者附註:在中國傳統思想史裡面,從孔墨老莊,到程朱陸王有關&l;知&r;和&l;行&r;的問題,原是一樁爛仗打不完的哲學官司。近代中國思想史家,尤其是迷信於唯物論的學者們,把西方底&l;認識論&r;( episteology )那套洋東西搬到中國來,再把它一分為二,搞出個唯心、唯物兩人宗派來相互詆罵,官司就愈來愈複雜了。近代有名的鄉建派教育家、我的鄉前輩陶行知先生(一八九一─一九四六),原名陶文浚,由於相信王陽明(唯心主義)&l;知行合一&r;之說,改名陶知行。後來大概又受到左派的影響,發現&l;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r;的(唯物主義)的&l;真理&r;,乃又顛倒其名為陶行知。其實他自己究竟是知而後行呢?還是行而後知呢?他本人一輩子也說不清楚。孫中山先生把傳統的(唯心主義)的&l;知易行難&r;,根據他自己的&l;實踐是檢驗一切真理的標準&r;而顛倒之,你能說孫中山就是個共產黨嗎?胡適調侃中山說:&l;知難行亦不易。&r;這也是胡適根據他自己實踐經驗所下的結論。胡適當然更不是個唯物主義者。其實,在現代社會科學的光輝照耀之下,上述那種哲學官司都只是一種沒有實際意義的詭辯,不值得過分認真,更不能利用它來解釋社會發展史。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