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早得高官,不是不光榮,但是當官不做事白吃飯的指責,社會上議論厲害得很。
【原文】
40·9且賢儒之不進,將相長吏不開通也(1)。農夫載谷奔都,賈人齎貨赴遠,皆欲得其願也。如門郭閉而不通,津樑絕而不過,雖有勉力趨時之勢,奚由早至以得盈利哉?長吏妒賢,不能容善,不被鉗赭之刑(2),幸矣,焉敢望官位升舉,道理之早成也!
【註釋】
(1)不開通:這裡指不推薦、提拔。
(2)鉗:用鐵圈套頸的一種刑罰。赭(xhě者):赭衣,囚犯穿的衣服。鉗赭之刑:泛指刑罰。
【譯文】
賢儒不被提拔,是地方長官不推薦。農夫裝穀子跑到城裡,商人帶貨趕去遠方,都是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如果城門緊閉不能透過,渡口橋樑斷絕不能過去,雖然有努力趕時間的勁頭,怎麼能及早趕到從而謀取厚利呢?要是地方長官嫉妒賢能,不能容納好人,賢儒不受刑挨罰,就算萬幸,怎麼還敢奢望官位高升,使先王之道早日實現呢!
寒溫篇第四一
【題解】
在本篇中,作者批駁了君主喜怒決定天氣寒溫的天人感應學說,故稱篇名為“寒溫”。說寒溫者宣揚,君主高興行賞,天氣就溫暖;反之,發怒施罰,天氣就寒冷。王充則認為“天道自然,自然無為”;“春溫夏暑,秋涼冬寒”是自然變化;“水旱之至,自有期節”,與君主的喜怒,政治的好壞無關。因此他質問,君主喜怒時,連自己體內的溫度和屋內的溫度都不受影響,怎麼能影響整個自然界呢?齊、魯接境,如果齊賞魯罰,難道會“齊國溫、魯地寒乎?”六國之時,秦漢之際,年年戰爭,國與國之間、將與將之間、兵與兵之間,都有仇殺之氣,為什麼當時的天氣不經常寒冷呢?對於這種寒溫說法,王充分析說,要麼是天氣的寒溫與君主的喜怒、賞罰碰巧在一起,於是變復之家就把偶然說成必然;要麼是變復之家根據天氣的寒溫,去推知君主的喜怒,而編造的辯解之詞。最後王充指出,把“人事”、“政事”與天氣寒溫應和起來,是“妄處之也”。
【原文】
41·1說寒溫者曰(1):人君喜則溫,怒則寒。何則?喜怒發於胸中,然後行出於外,外成賞罰。賞罰,喜怒之效,故寒溫渥盛,凋物傷人。
【註釋】
(1)說寒溫者:指用君主的喜怒來解釋天氣冷暖的人。
【譯文】
解釋寒溫的人說:君主歡喜天氣就溫暖,君主發怒天氣就寒冷。為什麼呢?因為歡喜發怒都是從胸中發生的,然後由行為在外面表現出來,於是在外就形成了獎賞和懲罰。獎賞和懲罰是歡喜與發怒的結果,所以天氣太冷太熱,都會使草木凋枯,人受損傷。
【原文】
41·2夫寒溫之代至也,在數日之間,人君未必有喜怒之氣發胸中,然後渥盛於外。見外寒溫,則知胸中之氣也。當人君喜怒之時,胸中之氣未必更寒溫也。胸中之氣,何以異於境內之氣?胸中之氣,不為喜怒變,境內寒溫,何所生起?六國之時,秦漢之際,諸侯相伐,兵革滿道(1),國有相攻之怒,將有相勝之志,夫有相殺之氣(2),當時天下未必常寒也;太平之世,唐虞之時,政得民安,人君常喜,絃歌鼓舞,比屋而有,當時天下未必常溫也。豈喜怒之氣為小發,不為大動邪?何其不與行事相中得也?
【註釋】
(1)兵革:兵器和衣甲的總稱。這裡指戰爭。
(2)夫:成年男子。這裡指士兵。
【譯文】
寒冷與溫暖天氣交替的到來,在幾天之間,君主不一定會有喜怒的氣在胸中產生,然後強烈地表現在外面而引起氣候的寒冷與溫暖。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