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紐帶,母親,始族關係。
生產紐帶,走工,製陶,原始技術。
崇拜紐帶,巫文化,史詩宣講。
這三條紐帶集合起來,這便是文化社會的組織。
這部書的作者曾經苦苦的尋找伏羲人,華人。歷代的學者大約也走過類似的路。這就象從畫中尋找畫中人一樣,就是畫中人在身邊也不能知道。文化社會的伏羲人,華人表達了一種崇拜關係,當著崇拜消失了,崇拜關係也消失了。可是始族人仍然存在,始族人又以別一種形式結成新的關係,開始了又一個新的時期。從崇拜關係,語言關係,生產關係來看文化社會,一幅幅畫面便清晰的出現在面前。
遷徙
文化社會的生產方式是採集。採集的方式引起了始族的頻繁的遷徙。在考察古遺址時,發現很多很大的村落被遺棄了,人們曾經用種種原因來揣測。當我們對文化社會的採集生產做深入討論的時候,知道了,遷徙是採集生產的一個特徵。那個時代留下了大量的遺址,便是始族人遷徙的結果。文化社會結束,大量遺址群的情況也不再出現。始族人的生存能力與遺址的數量正好成反比例。
因為是採集的方式,始族人便將剩餘的精力用於對家園的建設。建設了放棄,需要了再建設。因為是採集的方式,人們便產生了古中華人居無定所的假象,古中華人來無蹤,去無影。這個假象給我們造成了認識上的困難。不管崇拜的傳播怎樣超出了實際的始族人,不管發生了怎樣的千里遷徙,基本的始族人群卻是幾千年,幾萬年,幾十萬年的穩定的停留在一個地區。人口的流動可能發生,但是,社會的傳承沒有流動,歷史沒有流動,沒有誰能夠遷移歷史。在幾十萬年的時間裡,更不用說幾千年的社會時間,黃河人口極其穩定。這是認識古中華的重要依據。
春秋人的認識
關於春秋人對三皇時代的認識,“五四”學者曾經做過整理,本文摘錄在下面。從這些文字中,讀者可以知道春秋(戰國)人怎樣講述三皇時代。
1,在古時,人民不知道有房子住。那個時候,或者住在高的臺地上,或者挖穴住,穴潮溼,傷害身體。這樣就出現了傑出的人,將造房屋的方法教給人民,有了房子就可以避潮溼擋風寒,遮風霜雪露。(這是說居住情況。據墨子。墨家是春秋百家的一家。)
2,在古時,鳥獸多,人少,人多在樹上做巢,躲避鳥獸(鳥指猛禽),白天下到地上,揀食橡,慄吃,到了晚上就回到樹上去。那個時候,人不知道穿衣服。夏天的時候就多積柴草,留了冬天烤火取暖。就是到了神農的時候,人們還只知道母親,不知道父親,還有一些人跟麋鹿雜處在一起,這個時候,人們開始學著種植,織布。互相之間不知道什麼是傷害。(這是說的神農的時候,還特別說到了知母不知父的母系制。(“作巢”,“麋鹿”點明瞭南方特徵,在今天的黃淮平原。據莊子。)
3,過去,昊英的時候,樹多獸多,人們就不得不將伐木殺獸作為一項經常的事情來做。三皇的時候,不分什麼官民,沒有人供養官。人死了也沒有棺木。神農的時候男耕女織,行政處罰都不需要,首領也都是推選的不需要武力強迫。(據商君書。作者商鞅,說的是渭河地區的始族時代。昊英就是秦人的崇拜少昊。)
4,古時候,土地沒有肥瘠的區別,人沒有勤懶的區別,社會的管理使民無私,沒有了私,天下像一家一樣,耕地,衣織都沒有私人佔有,衣服少了,大家都少穿點,食物少了大家都少吃一點。(據尉繚子。尉繚子是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