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本雜誌都是新文學的重要刊物,它們之間的論戰不僅有個人的矛盾,還有文學觀念的差異和政治觀點的不同。
《語絲》和《現代評論》都不是革命文學。
《語絲》主張:“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極力加以排擊。”
《現代評論》宣稱:“本刊的精神是獨立的,不主附和;本刊的態度是研究的,不尚攻訐;本刊的言論趨重實際問題,不尚空談。”
兩者其實都提倡“自由”和“獨立”的創作態度,這是一場知識分子之間的論戰。
林子軒一向抱著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周作仁的散文寫的確實好,這就足夠了。(未完待續。)
第三百零七章 血色黃昏
在北平,林子軒見到了孟曉冬。
兩人吃了頓飯,聊了聊這大半年的生活經歷,孟曉冬顯得更為開朗和自信了。
生活就是這樣,當你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見識了外邊的廣闊世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整個人的氣質都不一樣了。
孟曉冬在北平受到了歡迎,獲得了成功,成為了真正的名角。
一旦出場,都是報紙爭相報道的焦點。
事實上,林子軒對她的情況瞭解的更為詳細。
孟曉冬身邊的兩位精武體育會的女保鏢會不時把訊息傳到上海,林子軒也會囑咐北平的社會名流們對孟曉冬照顧一二。
她雖然名氣大,但在剛開始演出時同樣遭受過排擠。
比如排演的時候不合作,在服裝和道具上做手腳,還有飲食方面故意刁難,放入辣椒等對嗓子有害的佐料,更甚者直接在舞臺上耍花招,讓人出醜。
在戲曲這個競爭激烈的行當,這種小動作是常有的事情,每個行業都是一個微型的江湖。
別看名角們在戲臺上光鮮,被觀眾追捧,臺底下照樣遭罪。
孟曉冬梨園世家出身,自幼在戲班生活,見慣了這種勾當。
如果在上海,她有自己的班底,對身邊的人知根知底,在北平,她是個新人,周圍都是陌生人,自然受到擠兌。
對你好的人不一定是真心對你好,對你冷漠的人或許才值得相信。
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都需要一場場打拼。
孟曉冬性子外柔內剛。不輕易服輸,她等待時機。抓住他人的把柄,給予致命一擊。從而樹立威信,讓別人知道她不是好惹的。
“北平太亂了,還是回上海吧。”吃完飯,林子軒勸說道。
馮羽祥的國民軍和張座霖的奉軍遲早會分出勝負,以後的北平並不安穩。
“再看看吧!”孟曉冬不置可否道。
他們走出飯店,在大街上看到來往的學生,這些學生舉著標語,抗議日本軍艦製造的大沽口事件,抗議西方列強的無理要求。
在北平。學生遊行示威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市民們早已習以為常。
3月16日,林子軒和馮程程離開北平,前往奉天。
他之所以選擇這時候離開,是不想看到兩天後發生的慘案。
隨著學生抗議行動愈發的激烈,兩天後就會和北洋政府的軍警發生衝突,軍警向著學生開槍掃射,幾十人當場死亡,數百人受傷。
這就是震驚中國的三一八慘案。
經過上海的五卅事件。林子軒意識到依靠個人的力量很難阻止這類慘案的發生。
主要是不被人理解,學生也不會聽從。
青年學生為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遊行抗議,站在了道理一邊,他無法阻止。否則會被認為支援賣國行為。
政府下令軍警開槍,他同樣沒辦法說服北洋政府裡的大人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