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3/4頁)

條框框、互無關係的獨立要求,而成為一棵樹上長出的諸般果實。雖然孔子曾說過,他的全部說教一言以蔽之,忠恕而已,但是,忠恕是如何統領起各種道德品質…仁、義、禮、智、信、孝悌的,卻未做任何令人信服的論證。

他未做這件工作,我們對他做如下批判,就不是蠻不講理的:

這禮是什麼?孝是什麼?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沒人告訴我。在我眼中,禮就是禮,孝就是孝,仁就是仁,義就是義,絲毫含糊不得,根本就不同。禮就是站有站樣,坐有坐樣,一舉一動放肆不得,稍一大意,就會違禮,就有失君子風度,就沒教養了;孝就是晚輩對長輩的恭敬,這種恭敬絕不只是態度上的,而是表現在各種規範中,言行舉止中,“早晚問安”,“父母在,不遠行”,“父沒,守孝要三年,當官的也要辭官回家”。。。。。。總之,作為孝子,對的要聽,錯的要聽,願意聽的要聽,不願意聽的也要聽。老子花心,看上兒子的物件,把她娶去當自己小媽,也不敢放個屁;老子渾蛋,肆意枉為,兒子也不敢說半個不字,也不敢棄之不理,否則就是不孝。其他要求無不如此。如此武斷,而又不能告訴個究竟,所有的說教就都變成了繁文絮節。只重形式不重內涵,以特殊代替一般,讓一個死東西成為恆久有效的普遍真理、善惡的標準,不理睬人內心怎麼想,不試圖去說服人讓人主動去這麼做,只是趕鴨子上架,為禮而禮,為孝而孝,這些說教不可避免地就成為累人的負擔,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奴才、愚人、笨蛋。

下面,我們以“孝”為例證,為這些道德說教做一下融會貫通的工作。

孔子對“孝”的解釋還是非常深刻的,一個人如果能做到他要求的幾點,絕對是真“孝”,不會是假孝。

何為“孝”?“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是孔子對孝的理解、經過反覆思考悟出的道理。對不對?按發展的觀點看肯定是不對了,因為,父親有好人也有壞人,有可敬之處也有不可敬之處,行事為人能否為後輩看得慣?環境有變,社會發展,與時俱進才是後輩的天性,故子女的觀點往往與父輩相異。觀點不同、善惡不等、脾氣秉性有極大差異,情況如此之複雜,不問三七二十一,以如此絕對的口氣為孝下了定義,不是太僵化了嗎?

孔子不知道這些實情嗎?非也,知道而如此刁難於後輩,用意何在?父子觀點相異、對父所言所行有意見的,性格相差很大的,等等,必然導致心性相異,志趣不同,言行相左。既然有異心、存異志,單靠意志統領、理念控制是長久不了的。假的就是假的,經不起時間的檢驗,經不起瑣碎小事的考驗,早晚要露餡。父在時,現實威脅擺在那兒,理智就要時刻繃緊弦,在顯而易見的行為上,在應有的禮節上,尚能控制住自己,但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在無意之中,忍不住就要流露出一些奇談怪論,發發牢騷,暴露一下自己的本質,憋是憋不住的;父沒時,現實威脅已消,理智立刻就鬆懈下來,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了,哪還管得了父親讓自己怎麼做了。任何一個人,父在時,若有異志,父沒時必有異行,更別提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了。這是人之常情。試想想,對一個心有異志、願與父殊的子女,壓抑自己、時刻強迫自己盡於孝道,當是一件再痛苦不過的事情了,一天如此都難以忍耐,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簡直要比坐牢都難受。所以,對於大多數凡人來說,要做到“孝”字勢比登天還難。

什麼人能做到呢?世上可能只有兩種人能做到這個“孝”字了:一種是被父親的魅力所徹底征服完全同化沒有自己觀點的子女,父之志即己之志,父之行為即己之楷模,這種人做到“孝”字,將是輕而易舉之事。現實中,這種傻瓜已經越來越少。另一種就是雖有異志但對父輩充滿敬愛之

最新小說: 網遊之我有一箭可弒神 NBA:冠軍之王 最強領主:我,天使與亡靈之主 網遊:開局滿星賬號,爆殺全服 路法歸,遇端木! 夢幻西遊:簽到打卡就能無敵 遊戲女尊 一天一模擬,硬控亂世一百年 穿越00後動漫融合的世界 網遊:從被逼女裝到自願女裝 請叫我腐爛 網遊之大陸征服 SAN值歸零後我成了高危BUG 寶可夢真實 畫渣又怎樣?我靠神筆一路躺贏 文明:從不死族到太空死靈 我不是賤聖 我成了二週目BOSS 王者:執掌AG,我是抽卡冠軍! 開局選擇亡靈:我有ss級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