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官左右各有三位儐相,都是一身嶄新的文士長衫,大袖飄飄,今日作為迎親客一路陪伴隨行。
“給給,給,快閃開,別擋住路。”媒婆含笑上前,一手拎著粉色汗巾兒,另一隻手撒下些喜糖喜錢,任憑孩子們歡喜無限的蹲在地上搶拾。
最前方四位青衣排軍開路,最後面則是十幾抬各式嫁妝,被幾十位大漢費力的抬著,傢俱金銀,綾羅綢緞,首飾盒子都打著喜條,任由百姓觀看。
隨嫁的還有幾位下人,其中一位青年書童無精打采的走在最後,簇新的青衣小帽,把個面容遮擋的嚴嚴實實。
走到半路,媒婆高聲唱道:“緩,新娘放扇。”話音一落,一位年高多福,有兒有女的體面媽媽笑著上前,輕輕打起轎簾一角。
白盈盈的手臂伸出,在周圍百姓們伸頭觀看下,就見一把紙扇和一方繡著大紅牡丹的手帕,隨著新娘子的玉手鬆開,緩緩掉落地面。
此乃迎親習俗,以示出嫁臨別紀念,也是為了預示婚後拋棄不好的脾性,以求房事和諧,夫妻今後能水**融。
“起,新娘莫回頭,牢記父母諄諄教誨,大吉大利。”
隨著媒婆高聲唱完,鼓樂齊鳴,隊伍又開始移動,想起上花轎之前,老父親囑咐自己勤儉持家,多聽夫家長輩和丈夫的話,而母親則叮嚀出嫁後要三從四德,必敬必戒,轎中的新娘不禁百感交集,又一次淚灑衣襟。
“大善,新娘想念父母親人,哭好命了。”被稱為好命人的體面媽媽急忙喊道,頓時惹得周圍百姓報以掌聲,紛紛用含笑目光為新人送去一份祝福。
不時有各色鞭炮被六位儐相用燃香點燃,隨手拋在路邊,嗶嗶啪啪的響了一路,此乃為了辟邪之意。
熱鬧的行至一條街道,隨著炮仗聲聲脆響,院子口被妝點一新,到處都是紅綢鮮花,無數親朋好友嘻嘻哈哈的站在道路兩邊。
新人花轎緩緩落下,一直等鞭炮全部放完,門前一位身穿禮服的陰陽先生,朗聲說出下轎詞。
“如花似朵,如珠似玉,新人下轎,福滿全家,慶”
在周圍觀禮賓客的善意鬨笑下,新郎官被儐相攙扶下馬,快步走到轎子旁邊,在陰陽先生指導下,新郎用手中的湘妃竹扇,輕輕的敲了三下轎頂,又抬腳輕輕踢了三下轎門,意為顯示一下丈夫的威嚴,今後能使新娘順從。
一頭珠翠,塗脂抹粉的媒婆,滿臉堆笑的上得前來,輕輕挽起轎簾,把戴著大紅銷金蓋袱,穿通袖大紅吉袍,束金鑲玉帶,添妝含飯,抱著寶瓶的新娘接出。
好命人上前接引新娘,丫鬟和儐相則打起花傘,一路為新人遮擋住*光,最終新郎官得以牽手那條朝思暮想的姻緣綢帶。
最後方的書童瞧著有趣,低聲問道:“怎麼規矩有些簡陋?”
身邊的隨嫁小廝年紀和書童差不多大,急忙低聲道:“閉嘴,咱小姐是續絃夫人。”
“哦”機靈的不再說話,書童點頭輕笑,他前日才被主人家用五兩銀子買下,連同一位十三四歲的丫頭,都是作為陪嫁下人充數用的。
這還沒到主人家幾天,自然什麼事都不清楚,糊里糊塗的看了一會兒,眼見新郎新娘在陰陽先生的帶領下,邁步走入院子裡,也跟著隊伍慢慢走進去。
新人進了畫堂參拜父母祖先的遺像,書童眼尖,暗道新郎官的父母竟然都已亡故了,難怪看上去三十多歲。
沒等津津有味的看下去,就被身邊小廝一拉扯,就見一位身穿管家服飾的老者過來,吩咐道:“待著做什麼,快去把夫人的嫁妝放置在禮堂中,快去。”
身為下人,這大喜之日註定要被累的半死,書童很有覺悟的跑上前,連同其他下人,紛紛拆開封條,在管家的指揮下,把十六盤羹果茶餅,兩盤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