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個還沒覺醒、對此不
屑一顧的人,也可以用最標準的國語說我“偽道學”。我會很欣然的接受:
“是的,我偽道。不過你敢把你家孩子放在我這兒一個月嗎?我有二百多部美國影片讓
他一次看個夠。”
5.十部大片的引進與中國影人的責任
去年的十部大片,著實在大陸掀起了熱潮,熱潮湧動之際,冷落的一角仍然是國產影
片。中國影人可以列出諸如投入少、電影發行體制等一系列客觀而正確的因素來評介這種現
象,但翻遍報刊也難有文字表露他們對自身的深刻剖析。
也許在他們的內心正進行著更為深刻的思索。
在所謂諸多客觀因素裡有兩種說法讓筆者不屑並有些憤憤然。
一說是電影發行體制問題,說還沒有真正與市場接軌。在這一點正是讓國人討厭的美國
人打來一記響亮的耳光:分帳。一下子就進入了市場並賺了許多的錢。只要你拍的片子確實
好,就不怕找不到進入市場的方式。
二說是投入的問題。好萊塢影片投入大、製作精良等等。“給我那麼多錢,我也能拍出
那樣的電影。”這句看似充滿豪氣的話其實充滿了自卑和推諉。就像一個窮人說:“給我那
樣的機會,我也能賺那麼多的錢。”好萊塢電影投入大是不爭的事實,但另一個不爭的事實
是同樣投入不大的影片擁有了極佳的票房。比如《獅子王》是3400多萬美元,票房收入1
億多美元。3400萬在美國,著實算不上什麼大投入。還有隻投入了900萬元的《黑色追輯
令》,票房也是1億多。第68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影片《遠離拉斯維加斯》只有400萬美
元的投入。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做得更好。
改革開放後,中國影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他們的刻苦努力下,中國電影也正一
步步地走向世界。這是很令國人欣慰和敬重的事。但欣慰和敬重之餘,國人又有些不滿了:
怎麼老把鏡頭對準過去?
我不敢說這是因為編導想討好外國人的胃口;也不敢說剖析過去對現今的中國啟迪不
大;更不敢說編導對現今變革的中國人心態無從把握。
但有一點是確鑿的,中國影人很是掌握了一整套把黃土地、破棉衣拍得很美的方法,與
其相稱的是,中國文化裡糟粕的東西被描繪得更加醜惡,甚至近乎邪惡了。
中國影人提供出來的是,我們曾經這樣,我們不應該這樣;而不是我們現在應該怎樣。
而這正是國人現今極其需要的。
不論好萊塢的電影是暴力的還是非暴力的,精華的還是糟粕的,它都給至少是現今的美
國人提供了他們生存中所需要的。比如試圖喚醒美國精神中勇敢、拼搏的個人英雄主義(喚
醒沒喚醒姑且不論),比如生活方式,比如生存環境,甚至極端的頹廢傾向。
這就是中國電影的差距。
當然,中國影人們對此正做著百倍的努力,但努力的還不夠。離現實最近的也就是姜文
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其中最近的鏡頭離現在也有十幾年了。
如果說十部大片的引進已把國人重新拉回了影院的話,那麼國人正等待著極具現實震撼
力的國產影片。
如果說十部大片再交引進後,國人又只看這十部大片,那說明不是國人愛看十部大片,
而是國產影片確實沒法看。不要繼續有滋有味地在過去的窯洞裡去刻意發掘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