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
有眾率怠弗協13,
13.協:(xié鞋)《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書·洪範》:“協用五紀。”《說文》:“協,眾之同和也。”《資治通鑑》:“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這裡用為和睦、融洽之意。
曰:‘時日曷14喪15?予及汝皆亡。’
14.曷:(he和)《易·損·辭》:“曷之用?二簋可用享。”《書·盤庚上》:“汝曷弗告朕。”《詩·召南·何彼襛矣》:“曷不肅雝?王姬之車。”《詩·邶風·雄雉》:“道之雲遠,曷雲能來?”《詩·小雅·漸漸之石》:“曷其沒矣。武人東征,不遑出矣。”《說文·曰部》:“曷,何也。”這裡用為代詞,相當於“何”,表示疑問之意。
15.喪:(sàng上)《易·坤·辭》:“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論語·述而》:“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詩·唐風·葛生序》:“(晉獻公)好攻戰,則國人多喪矣。”鄭玄箋:“喪,棄亡也。”《說文·哭部》:“喪,亡也。”段玉裁注:“《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謂。”這裡用為逃避之意。
夏德若16茲,今朕必往。”
16.若:《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詩·齊風·猗嗟》:“抑若揚兮。”《詩·小雅·雨無正》:“若此無罪,淪胥以鋪。”《老子·十三章》:“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荀子·非相》:“鄉則不若,偝則謾之。”《戰國策·秦策》:“織自若。”這裡用為如此、這樣之意。
“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17!
爾無不信,朕不食言18。
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19。”
(17)賚(lai):賞賜。
(18)食:吞沒。食言:指不講信用。
(19)罔:無。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