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方才的一幕早就挑起了火氣,此時站出來,正色道:“陛下,朝廷已有科舉,科舉求才,歷經有年,何以再另闢奇徑,頒發求賢令?此例一開,固然可以使某些在野的人才入朝為官,可賢才的標準,又是什麼?”
他慨然道:“這個賢的標準,無法衡量,就如漢時,亦有舉孝廉之法,可正因為標準無法統一,以至真正的賢才,杜絕在了廟堂之外,卻多是地方豪強,買通關係,竟可以此方式入朝為官,最重,所謂的求賢,反而成了買官賣官,此例一開,極可能是吏治糜爛的開端。”
“所以,臣懇請陛下收回成命,求賢不如加恩科,科舉雖也有弊端,卻至少可以做到公平公正。若是求賢,就免不得需有人舉薦,而舉薦之人倘若失了公心,而懷著私義,則勢必敗壞朝綱,請陛下三思。”
殿中鴉雀無聲。
陳無極則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反正,求賢是太皇太后所求的,這定是她心裡,早想安排一群人入朝為官,只是若靠科舉的門路,未必有把握,所以索性開闢出一條捷徑,就如順國公方吾才這般,直接以大功的理由,封了個國公的爵位,太皇太后想要藉此任用私人,和自己有什麼關係呢?
現在有人反對,他反而求之不得呢。
“臣也反對。”陳凱之徐徐站了出來,倘若不是陳一壽,陳凱之尚且未必肯站出來,倒不是害怕,只是他心裡明白,這些事,只怕未必能夠阻擋太皇太后,既然阻擋不了,何必費這功夫,可陳一壽站了出來,反而令陳凱之心裡生出感佩之心,他徐徐而出。
“朝廷求才,必要公平公正,如若不然,難免天下人非議四起,太祖高皇帝在的時候,因天下初定,因此方有求賢令,可等科舉漸漸昌盛之後,求賢令便形同虛設,而今又要開啟求賢令,只恐非士人所願,臣也懇請陛下三思。”
百官的眼睛,都看向了太皇太后。
既然陛下不肯作答,那麼太皇太后總要有所回應。
太皇太后竟也不生氣,她淡淡一笑,整個人顯得很從容,很淡然:“陳學士和北靜王的話,並非沒有道理。”
她竟沒有當庭駁斥,而是繼續委婉動聽的道:“爾二人,實乃謀國之言,只不過,而今陛下初登大寶,諸多大臣,俱都牽涉到了趙王謀反一案,以至朝廷缺額極多,倘若加恩科,固然是好,可是哀家也知道,在大陳,有諸多在野的賢士,雖有才名,因為不願科舉,方才一直未曾入朝。”
“若是從前,對其放任自流,倒也罷了,可如今,朝廷百廢待舉,正是革除舊弊,興振朝綱之時,此時求賢,豈不是一樁美事?”
她隨即,她目光環視了眾人一眼,才又開口道:“頒發求賢令,並非和科舉有什麼衝突,朝廷要網羅天下英才,勢必要雙管齊下為好,譬如,當年有一位先生,此人高才,他的文章,甚至上過天人榜中的天榜,這樣的人,比之科舉之才,在哀家心裡,要強過百倍千倍,可又如何呢,卻因為他不曾參加過科舉,竟不得入朝為官,這是朝廷何其大的損失?”
第八百零八章:喜從天降
太皇太后這一個舉例,倒是讓人無話可說。
都說科舉出人才,可想當年呢,在大陳有一位先生,並沒有參加科舉,也沒有入朝為官,可他的文章,竟是登上了天榜,此文一出,什麼進士、狀元、榜眼,俱都給此人提鞋都不配,現在,倘若還有這樣的人,朝廷卻不能格外的重用,反而放任他在廟堂之外,這是何其大的損失。
太皇太后的意思很明顯嘛,就是有才之人不一定要考試嘛,指不定人家有一身的才學呢。
所以只要是賢才,朝廷就應該錄用,別計較那些科舉之類的東西。
她這麼一說,自然很多人很不贊同的,卻是沒表露出來,只是神色淡淡的站著,有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