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包,接下去工作就是他門生的事了,經過複製、貼上;拼湊、組裝,砸出塊“磚”來,說是“成果”,錢財到手,專案分成,皆大歡喜。一言概之:專家砸磚,砸死學術,抱回金磚。
這些事情我看得多了,比如浙江大學旅遊學院周玲強教授做《中山中路旅遊指導規劃》,看到設計文字的電子稿,暈死,到處都是“複製、貼上”的痕跡,也太不負責了。此人甚吃香,抱得政府專案金磚無數。
最後,反思一下素質教育:
我們提出素質教育已經很多年了,素質到現在,沒有素質出諾貝爾獎;素質到現在,教育仍然是應試教育,根本不是培養人。培養人麼,求真、求善、求美是基本要求吧。而我們學校培養出來的人,為什麼“真”不起來,做起事來弄虛作假;為什麼“善”不起來,得勢者貪贓枉法,得財者為富不仁;“美”不起,相繼成為醜陋的中國人。這不能不說是個失敗。
其實,我們的教育喜歡“格式化”掉人才,不大喜歡劍走偏鋒的偏才。有做學術潛力的人卻非此類課程的成績不過關,拒之以門外。人才少,天才更少,我們總不至於要他們是全才。說說年輕一輩,韓寒吧他偏課的,七門功課不及格,卻文采出眾,深得人們喜歡。
關於中國教育“格式化”人才,我深有感受。大學時期,我特別喜歡搞比較文學的,閱讀大量的中外文學,並形成了不少的學術觀點,論文導師也垂青,喜歡點評我寫的文章,我也想繼續我的鑽研,但因為英語太差,便一票否定,連學位都沒有給我,何談前進之路?如果那時,浙大能夠不拘一格,錄用我這樣的偏才,以我這種孜孜以求的精神,愛思考善比較的特長,形成自己觀點的人,弄幾篇論文,混個博士不在話下的。我也一直在思考,我學英語有什麼用,難道英語好,就一好萬好?英語不好,就萬事“OUT”了?
論文已死,學術將亡,而矛頭直指的卻是中國的教育制度。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何不讓金庸好好的回家
作協不算得好池,王幸福(王兆山)、餘含淚(餘秋雨)、郭抄襲(郭敬明)之流都在裡面,個個都背頂龜殼,臉皮厚得要死,伸縮自如,掀風作浪,混得如龜得水,不亦樂乎。所以,很多人對作協採取牴觸心理,也是一種正常的社會心理,不用見怪。
如今爆出新聞,金庸要加入作協。於是,舉國譁然,有人納悶,有人鄙視,有人作壁上觀,總之有貶多褒少,言下之意就是金大俠走火入魔了,不甘寂寞,壽多自辱,就差罵他“老而不死”。
想想金大俠也決非池中之物,打造出中華武俠的傳奇,論其作品的傳播度,從古至今唯有宋詞婉約派帶頭大哥柳永與之相提並論,可謂享譽文壇,名利雙收!現在,金大俠差不多可以壽終正寢了,為什麼要擠進這王八池,去謀一身紫紅袍式的龜殼?於是乎人們便懷揣著各種猜想。
對於金大俠加入作協,我覺得很正常。想當年,前中國文化部長茅盾同志,臨終前曾懇切地向黨提出“如蒙追認為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這將是我一生最大榮耀。”金庸入池和茅盾入黨,是同樣的心理:歸宿感!
其實,金大俠加入作協也沒有什麼,這是他的選擇,他有這個自由。金大俠畢竟是中國人,是浙江人,是海寧人,無論他走到哪裡無法抹去的這鄉土標籤。現在,老人家出外打“文學創作”工,功成名就,又垂垂老矣,少小離家老大回,葉落歸根是中國文化的傳統,所以,金大俠為了“身後名”,選擇進入作家協會這個宗祠,去謀個高聳入雲的牌位,配享牲醴,供後人瞻仰,也無可厚非。
我甚至認為這種“歸位”值得鼓勵。我們總不至於希望讓優秀的人才紛紛逃離祖國,加入新加坡籍啊,法國籍什麼的,人才外流實在太可惜,而人才回流才值得提倡。金大俠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