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跨汝水和汜水,
經方城、鄂師等達漢水。
周朝大軍的先頭部隊先巡察經行的道路,
建立周王行宮,
再詔告南方曾國、鄧國和鄂國等各諸侯國,下達昭王徵荊楚的旨意,
同時在漢水中洲積貯軍事物資,
這就為大軍順利渡過漢水徵荊楚做好了準備工作。
第一次南征行動計劃周密,
經由唐(湖北隨州西北)、
厲(湖北隨州北)、
曾(湖北隨州)、
夔(湖北秭歸東),
王室直屬軍隊和從徵的北方諸侯國軍隊,
以及南方的曾國、鄧國和鄂國等
諸侯國出兵相隨 ,
征戰才很快收到戰果。
一路高歌猛進,
直至江漢地區,
大獲財寶,
為此特地鑄器銘功。
很快,周昭王組織了
聲勢更為浩大、軍威更為雄壯的
第二次南征。
昭王第二次南征,
這次又打了勝仗,
昭王得到了大量青銅,
班師回程。
據《竹書紀年》記載,
昭王伐楚,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前980年),
周昭王“伐楚,涉漢,遇大兕”。
此次戰爭與上述《牆盤》記載相同。
周昭王領軍渡過漢水,
深入荊楚一帶,
渡漢水時還遇見“大兕”(犀牛)。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前977),
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
“天大曀,雉兔皆震,
喪六師於漢”。
周軍渡漢水時,
陰風驟起,氣候惡劣,
將士驚恐,軍隊損失嚴重。
第三次,“昭王末年,
夜清,五色光貫紫微,
其王南巡不返”。
據魯紀年推算,
此時為周昭王十九年(前977)。
此次南征聲勢浩大,
“牆盤”銘文記載:
“弘魯召(昭)王,
廣笞荊楚,唯狩南行。”
,!
但結果全軍覆沒,
周人諱言此事,
模糊地說“南巡不返”。
(詳參見詞條昭王南征)
南征考證昭王南征
與早期楚史
和楚文化有極重要的關係。
周昭王所伐之“楚”並非“楚國(楚子)”,
而是西周時期和楚國(楚子)
並立於楚地的三苗後裔楚蠻部族。
“楚”有二義,
一是指周代的羋姓楚國,
二是指商周時期南方的
三苗後裔楚蠻部族。
周成王十九年,
楚國先祖熊繹被封為楚子,
封地在楚蠻之地,
因此楚國與楚蠻有交集,
到東周時,
楚國崛起吞併了楚蠻,
兩者才混為一體。
在周昭王時期,
楚國爵位不過是子爵,
封地僅五十里,
荒僻貧弱。
在這種情況下,
周昭王不可能盡起六師,
傾力南下攻打小小的楚子,
更不會收穫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