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的不亞於君王的功績。(8)古文家:古文經學家。他們注重文字訓詁,考訂製度、名物。崩:參見4·4注(11)。
(9)居攝:代替君王執掌政權。
(10)管、蔡:指管叔、蔡叔。參見42·10注(5)。
(11)周公奔楚:參見2·5注(19)。
(12)悟:使。。覺悟。
【譯文】
據上述情況來論述這一點,周成王時的雷雨狂風暴發,也屬於這一類。
《尚書·金縢》上說:“秋天莊稼成熟,還沒有收割,天上雷雨大作,颳起了大風,莊稼都倒伏了,大樹全都連根拔起,國人大為恐慌。”正當這個時候,周公死了。儒者解釋這件事,認為是因為周成王在用什麼禮節葬周公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引起的。周成王想以天子禮葬周公,周公只是個大臣;想以大臣禮葬周公,周公有類似君王的功績。猶豫在用什麼禮節葬周公的問題之間,上天降下大雷雨,動了威怒示以災變,以此來表彰周公的功德。古文經學家則認為武王死後,周公代成王執政,管叔、蔡叔散佈流言,成王心裡懷疑周公,周公出奔到楚國,所以上天降下雷雨,以使周成王醒悟。
【原文】
55·4夫一雷一雨之變,或以為葬疑,或以為信讒。二家未可審(1),且訂葬疑之說。秋夏之際,陽氣尚盛,未嘗無雷雨也,顧其拔術偃禾,頗為狀耳(2)。當雷雨時,成王感懼,開金縢之書(3),見周公之功,執書泣過,自責之深,自責適已,天偶反風,《書》家則謂天為周公怒也。
【註釋】
(1)二家:指今文經學家和古文經學家。
(2)狀:現象。
(3)金縢之書:參見46·3注(10)。
【譯文】
這忽兒雷忽兒雨的不同變化,有的認為是由於成王葬周公時猶豫不決引起的,有的認為是成王聽信了讒言引起的。兩家的說法誰是誰非還弄不清楚,姑且先考訂一下關於葬疑的說法。秋夏時節,陽氣還在旺盛,未嘗沒有雷雨發生,只是它拔起大樹使莊稼倒伏,多少是一種特殊現象罷了。正當大雷雨的時候,成王因此而感到恐懼,開啟了金縢中的冊書,發現了周公的功績,捧著周公的祈禱冊書,一邊哭泣一邊責備自己的過錯,表現了他在深刻地責備自己。他責備自己恰好完畢,天偶然颳起相反方向的風,解釋《尚書》的人就認為上天是為周公的事而發怒了。
【原文】
55·5千秋萬夏,不絕雷雨,苟謂雷雨為天怒乎?是則皇天歲歲怒也。
正月陽氣發洩(1),雷聲始動,秋夏陽至極而雷折(2)。苟謂秋夏之雷為天大怒(3),正月之雷天小怒乎?雷為天怒,雨為恩施。使天為周公怒,徒當雷,不當雨。今雨俱至(4),天怒且喜乎?“子於是日也(5),哭則不歌(6)。”《周禮》(7):“子、卯稷食菜羹(8)。”哀樂不併行。哀樂不併行,喜怒反並至乎?
【註釋】
(1)正月:夏曆正月,這裡指初春時節。
(2)“雷”字下有原本校語“一有陽至極字”。
(3)雷折:指雷電折斷樹木。
(4)“雨”上當有“雷”字。故下句雲:“天怒且喜乎?”
(5)子:指孔子。參見1·3注(1)。
(6)引文參見《論語·述而》。
(7)《周禮》:亦稱《周官》或《周官經》。蒐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各國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減排比而成的彙編,是儒家經典之一。
(8)子、卯:古代以十二地支計日,子、卯指逢子和卯的日子。子卯稷食菜羹:傳說殷紂王死於甲子日,夏桀死於乙卯日,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