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基調是對女性缺乏基本的尊重。薩特多次立下誓言:今後決不會再有這樣粗魯放蕩的事件發生。他還具體說,對於“波登“這樣的粗俗小事件應該完全棄絕,因為這是毫無意義的事情;而對於較大的認真的愛情事件也只能稍微嘗試一下。
不僅僅是事件,薩特覺得自己在對待女性的態度上也必須有一個根本的改變。他說,在戰後,以前那種在女性身上慷慨地下工夫、施小計的做法不應再存在。以前他這樣做的理由是,“如果我不搭理她們,就會傷害她們;而這是太腐爛了。”但這是想跟她們多廝混的藉口。而這樣太花時間;是不值得的。
從以後情況看,薩特這時的一番反思,既有落實的地方,也有不可能落實的地方。以後類似同波登那樣的關係確實沒有了,就是說,如果沒有什麼感情基礎,他不會同對方發展關係,儘可能避免那種粗俗的東西。而決心棄絕所有對女性的誘惑行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那樣,薩特也就不是薩特了。
第二部 介入(1939…1970)轉折(1939…1945):應徵、被俘、抵抗(1)
1939年夏,歐洲政治形勢十分緊張,戰爭看來是不可避免的了。薩特已經在考慮,總動員時令下達時自己應該採取什麼態度。最後他決定聽從命運的安排,應徵入伍。對於一個自由自在慣了的人來說,要作出這樣的決定很不容易。多年後薩特回顧說,當時他本來也可以採取其它態度的,比如說,採取和平主義的態度,逃避戰爭,但他沒有這樣做。他選擇了戰爭。這既是被迫的,也是自願的。這裡,他對納粹的反感和厭惡壓倒了他對戰爭的反對。
薩特作出這種選擇是有思想基礎的。他是一個個人主義者,一般不太關注社會上的一些重大變化,但是,當政治形勢威脅到他獨立自由的個人生活時,他就不能不作出反應。薩特對納粹、法西斯一直有著不可遏止的憎惡,尤其對納粹滅絕猶太人的政策深惡痛絕。這一態度同他孤獨者的思想是一致的。孤獨者的特點是自由,而納粹、法西斯主義透過它製造的形象來否定人們的自由,強迫人們服從它;在法西斯主義中,人們被地位高的人所決定,這是薩特所不能忍受的。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同一天,法國和英國發布命令總動員,隨後於9月3日向德國宣戰。9月2日凌晨3點,薩特蹬上軍用靴,帶著一個長形帆布用具袋,叫了輛出租到了指定的集合地點。波伏瓦陪他一起去,一直送他上火車。薩特先在南錫受訓,然後被派到布魯馬斯,仍然幹十年前的本行,氣象兵。他的工作就是把許多氣球送上天空,然後用雙筒望遠鏡觀測,並把觀測的結果即風向打電話通知炮兵連的軍官。工作是很輕鬆,但也十分單調乏味。好在他把大量的業餘時間用在閱讀和寫作上,才避免了無聊和煩悶。他的同事皮特爾稱他為發國難財的人,因為在軍隊生活中他抓到了這麼多的空閒時間來看書和寫作。
這些氣象兵同事都是薩特以前不認識的。他同這個叫皮特爾的關係很好。他是猶太人。他們後來都成了德軍俘虜,又都從戰俘營中逃了出來。但他同另一個同事彼埃爾下士的關係卻不太好。彼埃爾也是教師,他隱隱約約暗示薩特,他們之間應該有一種默契的關係,而薩特並沒有作出呼應,於是這位下士就對薩特暗含恨意。
應徵入伍後,薩特覺得自己的生活似乎一下子被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半。此前,他覺得自己是充分獨立的,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