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超越性》後來發表在《哲學研究》1936…1937年第6期上。1965年,它又以單行本的形式問世。
在柏林,他還寫了另一篇論文“胡塞爾現象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意向性”,他以自己獨到的理解向一般讀者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胡塞爾的一個複雜概念“意向性”。這篇文章後來發表在《法國新評論》1939年1月號上。
從柏林回到勒阿弗爾,薩特繼續他的哲學研究。這時,薩特原先大學的導師正主編一套叢書,他想起了薩特寫過一篇很不錯的關於想象的畢業論文,於是就約請薩特以此為題寫一本書。薩特欣然同意了:他一直對“想象”問題感興趣,這又是一個深化自己思想的機會。
在大學時,薩特已經有了一些關於意象的思想,他的想法是,感覺並不與意象一致,意象不是被更新的感覺。這是他透過自身而感受到的東西,它同意識的自由聯絡在一起,因為當意識被想象時,它不會來自實在的東西,為的是尋求某個不在這裡或並不存在的東西。而這個通向想象的道路幫助他理解什麼是自由。在他看來,決定論不可能達到想象的層面;如果想象是一個事實,那麼這是它創造一個事實。對於想象的研究是同他思想的主旋律自由意識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他完成了這部書的寫作,其中一部分以《想象》的書名出版於1936年。在書的結尾處,他說:“如果意象自身就是一種綜合而不是一個要素,它就可能成為意識。意象不在,也不可能在意識之中。我們寧可說它就是意識的一種型別。意象是一種活動,而不是某個事物。意象是某個事物的意識。”這裡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他後來在《存在與虛無》一書中基本觀點的萌芽。
在完成《想象》一書之後,薩特接著寫一本名為《心理》的書。從思想來源說,這書可以說是薩特沿著《論自我的超越性》的思路繼續展開。它探究的是人們稱為心理的東西,也就是一個人對主觀性的體驗。他已經寫了400來頁,很厚的一本。為了完成他的小說集《牆》,一段時間薩特把《心理》的寫作停了下來。待到準備接著寫下去時,他發現,書中有相當部分是重複了他所吸收的胡塞爾的思想,雖然他是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它,仍然還是胡塞爾的,缺乏獨創性。
於是薩特從這一部厚厚的手稿中篩選出有獨創性的部分,給了一個《情感理論綱要》的書名,由埃爾馬出版社在1939年10月出版。薩特在書中指出,正像自我是超越的一樣,情感也是超越的。情感不是獨自產生,它是對意識的一種關係,為意向性所激發。這書篇幅不大,論述深入淺出,明白易懂,是薩特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他數年後完成的哲學鉅著《存在與虛無》中的許多基本觀點,在這本小書中都得到初步闡述。因此,將這本書看作薩特哲學思想的入門,是十分適當的。
薩特在研究哲學的同時,還在進行文學創作;工作之餘,和波伏瓦一起,參加朋友們的聚會,特別是同吉爾、莫雷爾夫人等“自家人”聚會。應該說,生活是平靜的、按照薩特自己的意願在進行。但從柏林回來的第二年,他的精神狀況發生了問題。
薩特在寫《想象》的同時,很想探究一下幻覺和精神錯亂現象。他大學的一個同學是一個精神病醫生,得知薩特的願望後,建議他到聖安娜醫院接受一次麥司卡林注射。這位醫生向薩特解釋說,這是一種致幻藥,能讓薩特體會到他所希望瞭解的感受;這種藥對人並沒有什麼危害,但在注射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