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電影的表演藝術。
這種爭論在後世一直存在,電影特效這種技術的出現讓電影表演越來越不重要。
甚至演員都不需要演技,只要在綠幕前擺出姿勢,然後放在電腦裡進行合成,一部電影就這樣製作完成了。
這其實也是商業片和藝術片之間的區別,商業片注重技術,藝術片注重表演。
在這個時代,有聲電影的出現和後世電影特效的出現一樣,都是一種技術革新,勢必會引起激烈的爭論。
唱衰的聲音繼續存在,認為有聲電影長不了,只能是曇花一現。
一旦觀眾的新鮮感過去,就會厭倦這種發出聲音的電影,重新欣賞電影的表演藝術。
激進者則認為有聲電影帶來了全新的聽覺體驗,有了有聲電影,以後誰還會去看那種啞巴電影,太過無趣了。
林子軒知道因為有聲電影拍攝成本和戲院的問題,默片還會存在一段時間。
但時代的大潮滾滾而來,阻擋不了。
他現在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那就是《日出》的複製賣不出去。
南洋的片商持觀望的態度,因為即便把《日出》的複製拿回去,南洋也沒有戲院可以放映這種有聲電影,改造戲院需要花費不菲。
如果有聲電影真的是曇花一現,那就太吃虧了。
所以,他們寧願等上一年半載,也不願意現在就出手,反正現在默片還很受觀眾歡迎,並不急於一時。
林子軒對此也沒有辦法,任何新技術的推廣都需要時間。
《日出》只是一次試水,他真正在意的是年底的那部《大鬧天宮》,那才是一部大製作。
到時候,看到了效果,他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有聲電影的行列中來。
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把《津門大俠霍元甲》和《日出》送到美國去公映,剛好道格拉斯希拉也要回美國了。
這位美國人在上海呆了半年的時間,這是一段非同尋常的經歷。
他回到美國後就不會去打雜了,而是會投身電影行業,準備拍攝電影。
林子軒對此表示支援,在好萊塢有一位自己熟悉的導演無疑是一件好事。
他甚至會提供資金支援,有了這種關係,以後明星電影公司的導演可以到好萊塢學習,演員也會有機會參與到美國電影的拍攝之中。
從長遠的角度考慮,這筆投資非常划算。
林子軒把道格拉斯希拉送回了美國,在英國倫敦,徐至摩正準備出席一場重要的聚會。
徐至摩來到英國已經有兩年了,他除了學習外,尤為喜好結交英國的社會名流。
1921年4月,經英國小說家狄更生的介紹,他進入了劍橋大學的國王學院學習政治經濟學,在這裡他結識了不少英國學者和社會名流。
比如英國漢學界的卞因,魏雷、翟理絲等人,他還曾拜訪過英國著名詩人、小說家哈代和紐西蘭文學的奠基人曼斯菲爾德。
這成了他回國後增加身價的資本,總是在文章中提及這些人的名字。
1922年8月,他離開劍橋大學回到倫敦,繼續在英國的上流社會遊蕩。
在9月份,他接到了一份重要的邀請,這是一份詩歌朗誦會的邀請。
在歐美地區,詩人寫詩並不是像中國詩人一樣悶頭寫詩,而是在詩歌創作的過程中會邀請親密的朋友或者相熟的詩人小聚,在聚會上朗誦自己的詩作,供大家欣賞。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可以對詩作進行討論,也有利於激發詩人的靈感。
這是英國文壇常有的事情。
這份邀請之所以那麼重要,是因為邀請人叫做弗吉尼亞伍爾芙。
在英國文學界,沒有加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