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精神就不但無益於心靈的飽滿充實和健康向上,而且還要徒然增加心靈的負累。其實,我們只需善用心靈的力量,而又謹慎地避開無益的誘惑,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會時時呈現“更上一層樓”的新美圖畫。
人生恰如登樓。人生之樓,無形而常在。斯樓也,高百尺而無止境,有境界之分而無高低之別。雖然捷足者自謂先登,才高者覺其已至,然終其一生,人人皆在攀登之中。人生悠悠百年,攀登的歷程不可謂不長,但大致而言,其實不過三個階段:懵懂階段,憤激階段,成熟階段。
人生的第一個階段是懵懂階段,這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懂事的階段。這個階段,也就是孔子所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以前的階段。人生識字憂患始。人生惟有無知無識的童蒙階段,沒有憂患。這個階段的特徵,可以用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參禪三境界的第一個境界來概括,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童稚之時,世上一切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此時,我們對許多事情懵懵懂懂,卻固執地相信自己所見到的就是一切。這個階段是美好的。我們對整個世界充滿了宗教信徒般虔誠的信仰和崇拜。馮友蘭把這個階段稱為自然境界,就像小孩子和原始人那樣,對任何事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
此生何所求?更上一層樓(2)
人生的第二個階段是憤激階段,這是一個人從懂事開始,投身茫茫人海努力奮鬥,但又沒有完全達到目標或者沒有完全理解人生的階段。這個階段大致相當於孔子所說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直至“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樣一個時期。這個階段的特徵可以用參禪的第二重境界來概括,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年齡漸長,閱歷漸多,對社會、人生、世界有所認識,但尚顯青澀。此一階段,我們往往處處碰壁,憤激滿懷,彷徨掙扎,身不由己。但這個階段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階段,不成熟中已經孕育著成熟的種子。馮友蘭所說的“功利境界”(為自己做事)和“道德境界”(為社會做事)大概都應歸在這一時期。但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並不是一個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上升的過程,他是平列的四個不同層次。即便我在這裡劃分的人生三個階段,也不是完全以年齡來區分的。
人生的第三個階段是成熟階段,這是茅塞大開,世事看透,內心平靜的時期。這個時期大致相當於孔子所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直至“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時期,其間分了三個層次。這個階段的特徵可以用參禪的第三重境界來概括,即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裡,已有另一種內涵罷了。馮友蘭的“天地境界”庶幾相當於這個階段。
說到成熟階段,我要引用餘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一文中的一段話來解釋“成熟”二字。他說:“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人生的終極目的,是不是也在於追求這一份心靈的成熟狀態呢?我想,一個人一旦憬悟到這種狀態,他大概離“更上一層樓”的境界也就不遠了吧。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每一種境界、每一個層次,都可以說是人生攀登歷程中的一層樓。而我們對於每一個階段、每一種境界、每一個層次的透徹認識和勇敢超越,就是我們攀登人生高樓的階梯。
迂迴的道路,常常是達致目標的最近距離(1)
留別王維/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