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帳下還有楊延昭與魏能兩個勇將。北邊是曹瑋部正在趕向大名府,此人年青。聽說在渭州打了幾個小勝仗,不過他部下也有許多勇將,而且兵士多來自河北河東,戰鬥力不可忽視。這等於切斷了我們歸路。東邊還有兩股宋軍,他們自陝西那邊過來的,可能戰鬥力不如北邊兩路,然而將他們擊敗,西側還有太行山。”
這樣說,大錯特錯了。
實際最強的幾支軍隊恰恰在西邊與南邊。
不過連宋朝大臣知道真相的都不多。就不能怪蕭撻凜了。
“太后,這一行耽擱的時間太多了。”
又說錯了,若站在蕭撻凜態度來看,確實耽擱了太多的時間,如果當時放棄瀛州不去攻打,攻城的時間,分兵的時間,那就是近一個月時間了。
有這寶貴的一個月時間,說不定遼**隊早在開封城飲酒作樂了。
然而那有那麼好的事。遼軍若快,這幾路援軍同樣會快,甚至宋九還希望那樣,畢竟那樣百姓的傷害便會無形中減少。可能幾路援兵因趕路有些疲憊不堪,然而那樣的話遼軍豈不是同樣如此?當真沿路各州縣一個不攻,就能順利抵達澶州。甚至京城?當真若那樣,宋朝就不會派兵阻攔拖延他們的進軍速度?
只能在兩**隊實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從開始就落入宋九的算計,又將大軍開到大名府。已經註定了結局。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因素在戰爭中乃是最重的因素,例如一代名將薛仁貴若是在樂都開戰,會不會敗得那麼慘?
或者說蕭燕燕取消她的雄心壯志,無論宋九怎麼佈置,都不會被蠱惑,那宋九就無輒了。畢竟這樣做,一年得花無數錢帛,如寇準所計算的,四年時間多用掉了一億兩千萬緡錢,並沒有誇張。即便陳恕用生命去經營財政,至今財政並沒有產生更多的盈餘。有,還是宋九才看三司賬冊時的盈餘。
但這個盈餘恰恰是宋九發起這場戰役的財政底牌。
具體的情況蕭撻凜不知道,他更不能與耶律斜軫、耶律休哥這樣的名將相比,甚至也遠不如史上的李繼遷。
於是判斷出現失誤,又說道:“如今情況撤兵肯定非是良策,我軍集中優勢,肯定能突破某一路,然而損失必會慘重,北方聽說宋朝又讓石普領手,他必會重重狙擊,後面又是追兵,再加上之前的損失,能回去也是慘重的回去了,我國將危矣。如今只有一策,太后,陛下請後地圖,宋朝於黃河之北佈置了四路大軍,南路只有一路大陸,似乎宋朝皇帝還要親征,這是一個軟弱的皇帝,從登基時便想與我朝議和。而且兵士不象北方四路兵士,雖有少數輪戍的悍兵,但多數是新兵,戰鬥力差。澶州城又小,拿下澶州,我軍渡過黃河,正好宋朝皇帝在野外,一舉拿下,挾勢兵臨開封,宋朝國都必破矣。那時無論宋朝從什麼地方調援兵,宗室與皇帝為我軍所擄,宋朝必亡,或者分裂。此行大捷了。”
當然,損失仍很慘重,可得到了開封,將會收穫多少財富,足以彌補這次損失。那樣,南方中原再無一個統一的王朝,遼國要想怎麼辦就怎麼辦。
如果僅憑表面現象,蕭撻凜說得還有道理的。
蕭燕燕與諸將皆意同。
甚至又做了一件更無恥的事,一邊將大軍發向澶州,一邊繼續讓傻乎乎的王繼忠寫信給趙恆,兩國議和。
議個鬼和啊,就是在史上若無李繼隆,也不可能搭成議和!
蕭撻凜說得對,澶州太小了,因此京城派出援兵,不得不駐紮在城外。
野戰,遼國喜歡。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李繼隆被啟用了,並且作為最重要的統帥,並且事先來到了澶州城下。
未來決戰時,將有兩個統帥,南路是重心,主帥是李繼隆,北路則是曹瑋。不過眼下口袋還沒有完全紮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