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20歲正式親政,許多人都認為身為丞相的呂不韋會成為嬴政的眼中釘肉中刺,像白起一樣。
即便他沒有反心,但這並不耽誤昭襄王嫌他礙眼,最後讓他不得不示弱服軟,最後還傷了腿才堪堪保命。
呂不韋是鬥不過嬴政的。
因為嬴政才是秦王,無論呂不韋有多大的權勢,但秦國的軍隊只認得秦王。
可不知道為什麼,嬴政並沒有什麼大舉動,只是封楚姜為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這對於積極進取,想要吞併他國的秦國來說,確實是一個重要的位置,但楚姜原本就已經在朝中出沒已久,許多政策上也有著她的影子,隨著嬴政的親政而開始走到明面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然後就沒有別的了。
新的秦王彷彿根本不在意這個聲望極大,掌管朝政多年的丞相一樣。
這很反常。
恰巧此時,韓國人鄭國以修築水利灌渠為名來到秦國,被人發現其人是間諜,於是一些王族和大臣們都對秦王說:
“從各諸侯國來奉事秦國的人,大都是為他們的故國主君遊說,以離間秦國而已,請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驅逐。”
此意指呂不韋。
他們說驅趕客卿只是一個藉口,更多的還是試探秦王的態度,看看嬴政什麼態度。
如果他想對呂不韋出手,那自然會有所行動,也會因此記得他們,不出手也沒什麼,他們要趕走的是旁的客卿,又不是丞相。
最多不過是被罵一句,沒什麼大不了的,秦國法律裡又沒有進言失誤要被砍頭或者降職的說法。
就挺沒意思的。
嬴政有容人之量,呂不韋又沒有什麼出格之舉,嬴政也沒有對他下手的意思,所以楚姜就直接出面辯駁了:
穆公請來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 ,孝公的商鞅,惠王的張儀,昭王的范雎都是客卿,對秦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正是因為這些人,所以許多有才能之人都會選擇秦國來實現政治抱負。
這些客卿和秦國難以割捨,說什麼驅逐,簡直荒謬可笑。
楚姜拿這些人舉例子,那些要驅逐客卿的人很快就沒了聲響,其實要是硬要算起來,楚姜也是從楚國帶來的賢士,但那部分楚國國土已經變成了秦國的,楚姜也拿到了秦國的戶籍,所以一般都直接認為她就是秦國人。
而且,誰不知道楚姜代表的就是秦王政。
她發聲便是嬴政發聲,而嬴政竟然真的不打算對呂不韋出手!
朝臣心中的震驚自然與楚姜無關,她現在想的是鄭國這個人,有人提議要除去這個間諜。
鄭國是什麼不重要,但他的渠比較重要。
鄭國的意思是在涇水和洛水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按照計劃完工後,可以使關中變為天下糧倉。
這是利在千秋的事情,即便出發點是為了讓秦國疲弊,但建成的後果卻是造福秦人,所以楚姜提議讓鄭國繼續修渠,嬴政立馬准許,兩人默契的把鄭國的事輕拿輕放。
君子論跡不論心。
無論他安的什麼心,只要最後對秦國有利就好。
終於結束了朝會,楚姜和呂不韋默契的留到了最後,然後並排而走。
如同其他朝臣所想,楚姜出面站臺,就是代表了秦王的意思,這自然也安了呂不韋的心,於情於理,呂不韋都應該感謝一下楚姜。
楚姜這些年和呂不韋相處不錯,雖然都背後提防著對方,但也勉勉強強算是朋友了,呂不韋不搞事對秦國來說是好事兒。
她剛想跟他多客套幾句,就餘光看到了旁邊的小太監,一下子想起了什麼有趣的事,不由自主的問了一句:
“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