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趙雲麾下雄師在北城之外日復一日地操練,卻遲遲未見其攻城,劉表心中瞭然,趙雲此舉意在靜待其餘三路大軍的匯聚,意圖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再攻破襄陽。
然而,即便洞悉了趙雲的深遠佈局,劉表亦是束手無策,對於是否派遣援軍增援黃祖、陳應等將領,他陷入了深深的猶豫與無奈之中。原因無他,只因華軍將士個個驍勇善戰,單兵作戰能力極強。若貿然分兵救援黃祖等人,勢必削弱襄陽守備力量,使之與趙雲所率的華軍人數懸殊,屆時,襄陽城或將面臨被輕易攻破的危局。
儘管風聞華軍將領極重士卒性命,對於傷亡慘重的戰鬥往往避而遠之,但劉表深知,戰場之上,瞬息萬變,任何一次輕率的決策都可能是致命的。因此,他不敢輕舉妄動,更不敢拿襄陽的安危去賭那未知的勝算。
因此,在經過深思熟慮後,劉表只得嚴命黃祖、張允二位將領固守江夏,同時,命劉琦、陳應誓死守衛江陵。
然而,這道命令之於黃祖與劉琦,皆是沉甸甸的責任,心中不免生出幾分苦澀與無奈。
尤其是黃祖,他所統率的兵力不過五六萬眾,卻需直面呂布麾下十萬雄師與張遼部兩萬精銳水師的夾擊之勢,總計十二萬大軍如潮水般洶湧而來,這對於江夏的防禦而言,無疑是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試想,以一隅之地,如何抵禦這鋪天蓋地般的華軍攻勢?
面對這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黃祖展現出了一方大將的決斷。他迅速調兵遣將,採取了前所未有的策略——以鐵索橫江,構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水上防線。
此舉不僅有效遏制了張遼水師從下游逆流而上的攻勢,更讓其在洶湧的江流與鐵索的阻礙下,寸步難行,幾乎停止了前進。黃祖的此番佈局,無疑為江夏的防禦爭得了一點時機,展現了他作為一代名將的卓越才能與非凡膽識。
此舉無異於先為江夏守軍解了一路敵軍之困,為後續戰略部署贏得了喘息之機。
緊接著,黃祖率領重兵,毅然決然地固守江夏郡的治所——西陵縣城,想要如州牧劉表所願,堅守城池。
然而,呂布麾下的十萬雄兵,其勢如虹,銳不可當,僅僅一日的激烈攻城戰,便讓黃祖麾下的將士們士氣受挫,軍心動搖,幾近崩潰邊緣。特別是華軍的炸彈,令從未見識過這等武器的江夏守軍心驚膽戰。
就在這時,劉表外甥張允站了出來,曉以利害,動之以情,終使黃祖放棄硬守江夏之城,轉而將大軍撤至水師艦船之上,逆水而上,退守雲夢澤深處。
黃祖和張允意圖依託江漢平原錯綜複雜的水網,以及自身對這片水域的無比熟悉與地利之便,與來勢洶洶的華軍展開一場智慧與勇氣的較量,甚至籌劃著在敵軍水路行進的必經之路上設下伏兵,以求大敗華軍,重振旗鼓。
當黃祖麾下的將士踏上波光粼粼的水域,他們彷彿魚兒歸入了浩瀚的海洋,頓時透露出如魚得水般的自信與豪邁,士氣恢復了不少。
然而,這份激昂之中卻夾雜著黃祖與張允等將領的鬱悶與無奈。
他們原以為會迎來一場轟轟烈烈的對決,卻不料呂布與張遼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戰略——張遼親自掛帥,統領精銳水師,並輔以呂布慷慨撥予的兩萬陸軍,共計四萬水陸大軍,如同銅牆鐵壁般扼守在江夏之畔,其意不在決戰,而在牢牢封鎖住荊州水師南下的退路,將其困於一隅。
反觀黃祖與張允,他們雖在雲夢澤間徘徊遊弋,卻如同猛虎被困於籠中,空有一身力氣卻無處施展。呂布與張遼對此似乎並不以為意,任由他們在廣闊的澤國中自由卻迷茫地遊蕩,他們的目標顯然更為深遠。
原來,呂布率領著剩下的八萬大軍,捨棄了與黃祖、張允的糾纏,轉而自江漢平原的北隅悄然渡過溳水河,以一種極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