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交近攻
戰國時期,天下紛爭不斷,諸侯各國相互攻伐,皆欲稱霸中原。秦昭襄王嬴稷心懷壯志,一心想要讓秦國崛起於列強之中,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圖偉業。
在秦昭襄王的朝堂之上,謀士如雲,武將似雨。其中,有一位名叫范雎的謀士,此人智謀過人,學富五車,對天下局勢有著深刻而獨到的見解。范雎本是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因遭須賈嫉妒和誣陷,險些喪命,後歷經磨難才輾轉來到秦國。
一日,秦昭襄王在宮中召見范雎,欲向他請教富國強兵、稱霸諸侯之道。范雎進宮後,見秦王屏退左右,便知秦王對自己極為信任,欲傾心相談。秦王恭敬地問道:“先生遠道而來,定有良策助秦強盛,還望先生不吝賜教。”
范雎微微欠身,沉思片刻後說道:“大王,臣以為秦國欲圖霸業,需採取‘遠交近攻’之策。如今,秦國四周皆有強敵,若盲目出擊,兵力分散,難以取得決定性勝利。不如先與遠方的齊國交好,穩住齊國,使其不干涉秦國的東進之路。齊國乃東方大國,國力強盛,且與秦國相隔甚遠,若與之交惡,秦國勞師遠征,勝負難料。而與齊修好,則可無後顧之憂。”
秦王微微點頭,示意范雎繼續說下去。范雎接著道:“在與齊交好的同時,秦國應將主要精力集中於攻打鄰國。韓、趙、魏三國與秦國相鄰,其地乃中原要衝,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秦國可先對韓、魏用兵,逐步蠶食其領土。韓、魏兩國相對較弱,且地處四戰之地,難以得到其他諸侯國的有力支援。秦國攻佔韓、魏之地後,既能擴充自身實力,又可切斷山東六國的合縱之鏈,使其相互孤立,無法形成有效的抵抗聯盟。”
為了讓秦王更清楚地理解“遠交近攻”的戰略意義,范雎進一步舉例說明:“大王可曾想過,若秦國捨近求遠,出兵攻打齊國,即使僥倖獲勝,也難以長久佔據齊國之地。因為秦國與齊國之間隔著韓、趙、魏等國,秦國的兵力運輸和後勤補給將面臨巨大困難。而且,其他諸侯國定會趁機在秦國背後興風作浪,使秦國陷入兩面受敵之境。反之,若先攻韓、魏,秦國可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力量迅速推進,將攻佔的土地直接納入秦國版圖,有效鞏固戰果。”
秦王聽後,心中豁然開朗,不禁拍案叫絕:“先生此策,真乃高見!如撥雲見日,令寡人茅塞頓開。”於是,秦王當即決定採納范雎的“遠交近攻”之策,並拜范雎為客卿,讓其參與秦國軍政大事的決策。
在“遠交近攻”戰略的指引下,秦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擴張。首先,秦國將矛頭對準了韓國。公元前 265 年,秦國派大軍攻打韓國,攻佔了韓國的少曲、高平之地,斬首韓軍五萬餘人,韓國朝野震動。隨後,秦國又接連對韓國發動多次進攻,逐漸逼近韓國都城新鄭。韓國在秦國的強大攻勢下,被迫割地求和,向秦國獻上大片領土。
在攻打韓國的同時,秦國也沒有放鬆對魏國的壓力。公元前 257 年,秦軍圍攻魏國都城大梁。魏國軍民拼死抵抗,戰況異常激烈。關鍵時刻,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率領魏軍聯合趙國、楚國等諸侯國的軍隊,在邯鄲城下大敗秦軍,解了大梁之圍。雖然此次秦國戰敗,但並未放棄對魏國的侵略意圖。此後,秦國繼續對魏國發動戰爭,不斷削弱魏國的實力。
在秦國對韓、魏兩國用兵的過程中,齊國由於與秦國交好,始終保持中立,未對韓、魏兩國提供任何實質性的援助。其他諸侯國雖有心救援,但因各懷鬼胎,難以形成統一有效的軍事行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韓、魏兩國在秦國的攻擊下逐漸衰落。
隨著韓、魏兩國的日益削弱,秦國的國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此時,秦國開始調整戰略,將矛頭指向了趙國。趙國是山東六國中實力較強的國家,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尤其是其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