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本書中會多處使用&ldo;太平軍&rdo;這個概念,但是,拜上帝會和後來的太平天國從來沒有自稱過是&ldo;太平軍&rdo;,他們自稱&ldo;天軍&rdo;、&ldo;天兵&rdo;,當時的老百姓管他們叫&ldo;長毛&rdo;,清政府管他們叫&ldo;粵匪&rdo;、&ldo;粵寇&rdo;、&ldo;發逆&rdo;、&ldo;粵賊&rdo;。一直到20世紀初,滿清滅亡,民國乍興,在各種著作中才逐漸有&ldo;太平軍&rdo;之稱。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當局正式下文,要求日後記述太平天國歷史的作品不能再用&ldo;粵賊&rdo;等&ldo;誣衊&rdo;稱呼。這是因為老國民黨好多主力幹將都出自廣東,對於&ldo;粵寇&rdo;、&ldo;粵賊&rdo;這樣的詞彙十分敏感。)
附:韓山文《洪秀全之異夢和廣西叛亂的起源》節選
(說明:這篇關於洪秀全早年生涯的敘述,是駐香港的瑞典傳教士韓山文有關洪秀全&ldo;異夢&rdo;的早期記述,根據洪仁玕講述所寫,對洪秀全多有渲染和美化。)
韓山文《洪秀全之異夢和廣西叛亂的起源》節選
(香港,1854年)
洪秀全本鄉的全部人口僅約400人,大部分系洪姓族人。村落的前面僅有六間房屋,其後則有另兩排房屋,有一條小徑與此相接,第三排房屋的西邊便是洪秀全父母的簡陋住宅。在該村房屋的前面,有一滿是泥水的大水塘,全村所有的汙穢物和垃圾均被雨水衝到此處,成為灌溉施肥的豐富的水力資源。儘管對於不熟悉中國農村經濟的人而言,它所散發的氣味實在難聞。在該村左邊緊挨著水塘處有一書塾,這是村童們念書的地方。他們和全國各地的書童一樣攻讀中國的古典著作,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夠從目前卑微的地位一躍而為帝國的高官顯爵。
洪秀全於1813年降生在這個村莊,取名&ldo;火秀&rdo;;成年時又得一名,以表明他在洪氏家族中的輩分;後來,他自行給自己取了一個學名,叫&ldo;秀全&rdo;。秀全的兩個哥哥幫助其父耕耘稻田和種植一些常見的蔬菜,他們的食物主要賴此供給。其家境較為貧寒,除了一些豬、狗和家禽外,僅有一兩頭耕牛,這些都是中國農戶通常所擁有的東西。兒時的秀全很快就表現出非凡的學習能力,七歲時被送去上學。在五六年間,他已能熟誦《四書》、《五經》和《古文》、《孝經》等書,後又自行閱讀了中國歷史以及中國文學中一些較為奇異的書籍。所有這些書,他在初次細讀後都能很輕易地領會其含義。於是,他很快便贏得了他的塾師和族人的稱道,人們為他非凡的才華而感到驕傲,對他的前程抱有很大的信心,認為他有朝一日會高中進士,甚或會進入皇帝遴選最高階官員的翰林院,從而因其身居高位而光宗耀祖。有幾個塾師自願不收任何酬金而教他念書。
儘管他就讀的有些私塾離家很遠,他的家境也不很寬裕,但為了他能夠繼續求學,他的家人仍然樂於供其所需,有幾位族人也為此而送給他衣服。他的老父親在同朋友們聊天時,特別喜歡談論其幼子才華非凡的話題。每當聽別人誇他的兒子,他便會眉飛色舞,並因此而邀請此人來家中飲茶或吃飯,繼續悠然自得地談論他最喜歡的話題。
秀全約16歲時,他的家庭已貧困到無法繼續供他念書的地步。於是,和村中輟學的其他少年一樣,他在家幫著幹些農活,或到山野放牛。在中國,這是那些因年齡太小無法乾重體力活的人通常做的事。但人人都為秀全在家務農不能繼續求學而感到惋惜。次年,和他同歲的一個朋友邀他伴讀一年,希望透過和天分如此之高的人同窗共讀而能夠從中受益。伴讀期滿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