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李超人的長實集團的遷移註冊地,非常讓人匪夷所思。
香江的政策本來就是「海外營收不用繳稅」。
2016年的時候,長實集團大部分的生意都在內地、歐洲和澳洲,他們在香江的比例本來就很小了,繳稅也不多,為什麼非要這麼做呢?
這就很容易讓人覺得,李超人這是在準備投歐了,準備和內地切割開來。
於是,這也成為了李超人晚年非常讓人詬病的一點,然而他始終沒有正面回答,只是簡單的說了一句「為了靈活的財務政策」,根本就不能服眾。
李超人這種事業超過一半都在海外的人,離開香江都會讓人恐慌,你更別說1984年的怡和集團了。
殷俊的麒麟集團厲害吧?
但論起絕對的體量來說,根本比不上怡和一系。
人家在香江的房地產,都是一條街一條街來算的,估值超過了500億港幣,然後再加上房地產以外的產業,上千億也不是那麼的誇張。
所以欠債了上百億港幣,對於怡和一系根本不是什麼問題。
等到過幾年房地產市場回暖了,單純靠著房地產的漲幅,怡和一系達到2000億的市值,一點問題都沒有。
這麼龐大的一個超級公司,這麼一個僅次於滙豐銀行的大集團,忽然間說走就走,完全的想要拋棄香江的架勢,你說帶給香江人的震撼有多大?
更過分的還是其餘的英資企業,他們看到怡和洋行都走了,於是紛紛的也把註冊地遷移離開了香江,使得香江似乎會馬上完蛋的樣子,極大的打擊了香江經濟。
殷俊在猜想,是不是因為看到了這個香江快崩潰的樣子,英國那邊才開始服軟,然後迅速的達成協議的?
畢竟就在一年之前,雙方還是一點協議都沒有達成啊!
當然了,怡和洋行這樣離開香江,純粹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著想,他們的大部分生意都在香江,如果做帳做得好,一年能省十幾億甚至更多的稅收,這是何樂而不為?
事情都有兩面性。
如果不是怡和洋行和一群英資企業撤退得這麼徹底,李超人的長實集團、李照基的恆基兆業、鄭羽彤的新世界發展、郭德勝的新鴻基地產等等公司,也不會這麼快的冒頭出來。
等到英資公司想要回來再搶佔市場的時候,卻發現已經遲了,華人的企業已經牢牢地佔據了香江的主流,即便是怡和洋行,在未來也僅僅是排名前十而已,再也不復之前的一家獨大。
故而殷俊絕對不會阻止怡和洋行和其它英資企業離開,相反的,他還會抓住這個機會,再好好的賺一筆。
反正怡和洋行遷移註冊地,基本上就是香江這兩年經濟危機的最後一波了,之後就再也沒有這麼好的機會。
雖然要直到12月,才簽署並發布華英聯合申明,但7月過後的幾個月,香江的經濟都是在極其緩慢的下跌,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那就是在逐漸的開始癒合傷疤了。
所以要做的事情,肯定是要在7月份之前便做完,或者說達成協議,這才不會錯過時機。
仔細數一下,殷俊想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但是這些都還不急,少年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籌集更多的資金。
麒麟集團如今的現金流,已經高到了讓人驚嘆的地步。
20億美金在短時間被恐慌的香江人兌換成港幣之後,短短的一個月之後,殷俊便以78的固定價格,又把港幣換回了美金,手上美金達到了26億,爆賺了30!
除開28億美金,同時麒麟集團手上還有80億的港幣,都是最近4個月掙的稅前利潤。
北美那邊,殷俊一直沒有動的那部分資金,還有20億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