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微臣並非反對北伐,微臣只是想提一個稍微完善的建議。”
“什麼建議?”趙佶語氣已經有點不耐煩,若不是因為大朝,他早就把這個不知輕重的卑官趕出去了。
李延慶心暗暗嘆了口氣,北伐遼國大勢已定,不是他李延慶能擋得住,但他還是想盡一份力,盡力避免歷史悲劇重演。
“陛下,微臣認為北伐備戰至少要耗費一兩年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可以做一些事情。。。。。。”
“比如什麼事情?”旁邊王黼冷冷問道。
李延慶沒有理睬他,繼續對趙佶道:“我們應該先和遼國協商,要求廢除檀淵之盟,同時在河北大力組建扶持弓箭社,組織訓練鄉兵。。。。。。”
大殿內頓時響起一片議論聲,王黼高聲問道:“這樣做又有什麼意義?”
“王相國應該看一看檀淵之盟,裡面有明確約定,宋遼兩國以白溝河為界,這是真宗皇帝欽定,如果不廢除檀淵之盟就貿然北伐,在道義上對大宋不利。”
李延慶的本意還是希望宋遼兩國能夠在關鍵時刻加強接觸協商,使宋朝不再盲目考慮北伐,或許能在協商中讓趙佶最終能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趙佶心中十分不高興,但李延慶的提議確實有一定道理,他心中躊躇,一時默然無語。
這時,新相國範致虛走出佇列道:“李御史是河北人,應該深有體會,為什麼後來朝廷不再提倡弓箭社,弓箭社增加農民負擔,耽誤農時,實際上是擾民之舉,河北民眾普遍反對,恐怕很難再重新推行。”
“範相國有所不知,弓箭社擾民是因為官府不願負擔弓箭費用,讓農民自行購買,一副弓箭就要十幾貫,普通農民確實買不起,而且在訓練弓箭社後,農民另外還要服勞役,或者交免役錢,這當然會引起牴觸,如果把弓箭社訓練視為服勞役,不用再交免役錢,卑職相信河北、河東民眾一定會大力支援,卑職認為,北伐不僅是朝廷之事,也是天下民眾之事,既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又能防範女真鐵蹄南下,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大殿內的議論聲越來越大,李延慶的話可謂切中要害,弓箭社為什麼實施十幾後就漸漸推行不下去,根本原因就是官府不肯讓利於民,它大大加重了農民負擔,引起農民嚴重牴觸。
不過李延慶雖然言之有理,卻沒有幾個官員敢出頭支援他,大家都看出來,天子心中已經十分惱火,這時候出頭,無疑會引火燒身。
這時,太子趙桓出列道:“父皇,李御史言之有理,名正方能言順,廢除檀淵之盟,使我們不再有道義之憂,可以要求廢盟,若遼國拒絕,正好使我們出師有名,兒臣支援李御史的這個建議。”
新任相國範致虛也躬身道:“戰爭總是最後的一步,雖然我們北伐意志已定,但正如李御史之言,名正言順方顯上國氣度,武功雖盛,以文略濟之,更顯其渾厚,臣也認為可廢除檀淵之盟。”
趙佶心中雖然不滿,但廢除檀淵之盟關係大義,他終於點頭答應了,“戰備計劃繼續實施,廢盟協商可以進行,傳朕的旨意,令駐遼特使正式向遼國提出廢盟事宜,若遼方有疑義,雙方可在檀淵協商。”
趙佶雖然同意廢除檀淵之盟,但他卻絲毫不提重建弓箭社,防禦金兵南下之事,他冷冷看了李延慶一眼,“李御史若沒有別的建議,就退下去吧!”
李延慶無奈,只得退下去了。
這場朝會足足進行了近三個時辰,朝會結束時已經快到中午時分了,隨著散朝鐘響起,千餘名朝官紛紛向大殿外走去,很多人眼光古怪向李延慶望來,那眼神中分明帶著一絲不屑和鄙視。
天子詢問建議只是一種形式,根本不允許人反對,再說就算有建議也是由相國提出,或者其他重臣,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