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巴洛克時期的人又有什麼樣的哲學呢?”
“他們的哲學特色同樣也是兩種完全相反的思想模式並存,而且兩者之中充滿了強烈的衝突。我說過,有許多人認為生命基本上具有一種崇高的特質。我們稱之為‘理想主義’。另一種迥然相異的看法則被稱為‘唯物主義’,就是指一種相信生命中所有的自然現象都是從肉體感官而來的哲學。十七世紀時也有許多人信奉物質主義。其中影響最大的可能是英國的哲學家霍布士(ThomasHobbes)。他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現象——包括人與動物——都完全是由物質的分子所組成的。就連人類的意識(也就是靈魂)也是由人腦中微小分子的運動而產生的。”
“這麼說,他贊同兩千年前德謨克里特斯的說法囉?”
“在整部哲學史上你都可以看到理想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影蹤。
不過兩者很少像在巴洛克時期這般明顯共存。由於受到各種新科學的影響,唯物主義日益盛行。牛頓證明整個宇宙適用同樣的運動定律,也證明自然界(包括地理和太空)的所有變化都可以用宇宙重力與物體移動等定律來加以說明。因此,一切事物都受到同樣的不變法則或同樣的機轉所左右。所以在理論上,所有自然界的變化都可以用數學精確地計算。就這樣,牛頓成就了我們所謂的‘機械論的世界觀’。”.“他是否認為整個世界就是一部很大的機器?”
“是的。mechanic(機械論的)這個字是從希臘文mechane而來的,意思就是機器。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霍布士或牛頓都不認為機械論的世界觀與他們對上帝的信仰有何牴觸。但十八、十九世紀的唯物主義者則不然。十八世紀的法國物理學家兼哲學家拉美特利(LaMettrie)寫了一本名為《人這部機器》(L’hommemachine)的書,他認為,就像人腿有肌肉可以行走一般,人腦也有‘肌肉’可以用來思考。後來,法國的數學家拉普拉斯(Laplace)也表達了極端機械論的觀點。他的想法是:如果某些神祗在某個時刻能知道所有物質分子的位置,則‘沒有任何事情是他們所不知道的,同時他們也能夠看到所有過去及未來的事情’。他認為所有事情都命中註定。一件事情會不會發生,都是冥冥中早有定數。這個觀點被稱為決定論’。”
“這麼說,他們認為世間沒有所謂自由意志這回事囉?”
“是的。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機械過程的產物,包括我們的思想與夢境在內。十九世紀德國的唯物主義者宣稱,思想與腦袋的關係就像尿液與腎臟、膽汁與肝的關係。”
“可是尿液和膽汁都是物質,但思想卻不是。”
“你說到重點了。我可以告訴你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次,一位俄羅斯太空人與一位腦外科醫生討論宗教方面的問題。腦外科醫生是個基督徒,那位太空人不是。太空人說:‘我到過太空許多次,但卻從來沒有見過上帝或天使。’腦外科醫生答道:‘我開過很多聰明的腦袋,也沒有看過一個思想呀!”’“可是這並不代表思想並不存在。”
“沒錯。它強調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思想並不是可以被開刀或被分解成較小單位的東西。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滿腦子幻想;你很難開刀將它去除。我們可以說,它生長的部位太深人了,無法動手術。十七世紀一位重要的哲學家萊布尼茲指出:物質與精神不同的地方在於物質可以不斷被分割成更小的單位,但靈魂卻連分割成一半也不可能。”
“是呀!要用什麼樣的手術刀才能分割靈魂呢?”
艾伯特只是搖頭。過了一會,他向下指著他們兩人中間的桌子說:“十七世紀最偉大的兩位哲學家笛卡爾和史賓諾莎也曾絞盡腦汁思考靈魂與肉體的關係,我們會更詳細地討論他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