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說過多少次‘人生如戲’之類的話。總之,很多次就是了。現代戲劇一—包括各種佈景與舞臺機關——就是在巴洛克時期誕生的。演戲的人在舞臺上創造一種假象,最終目的就是要顯示舞臺上的戲劇不過是一種假象而已。戲劇因此成為整個人生的縮影。它可以告訴人們‘驕者必敗’,也可以無情的呈現出人類的軟弱。”
“莎士比亞是不是巴洛克時期的人?”
“他最偉大的幾齣劇作是在一六OO年寫成的。因此可以說,他橫跨了文藝復興時期與巴洛克時期。莎士比亞的劇本中有許多片段講到人生如戲。你想不想聽我念幾段?”
“當然想。”
“在《皆大歡喜》中,他說:世界是一座舞臺,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演員:有上場的時候,也有下場的時候;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扮演著好幾種角色。”
“在《馬克白》中,他說: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臺上高談闊步的可憐演員,無聲無息地悄然退下;這只是一個傻子說的故事,說得慷慨激昂,卻無意義。”
“好悲觀哪!”
“那是因為他時常想到生命的短暫。你一定聽過莎士比亞最著名的一句臺詞吧!”
“存在或不存在,這是問題所在。”(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對,是哈姆雷特說的。今天我們還在世上到處行走,明天我們就死了,消失了。”
“謝啦j我明白了!”
“除了將生命比喻為舞臺之外,巴洛克時期的詩人也將生命比喻為夢境。例如,莎士比亞就說:我們的本質原來也和夢一般,短短的一生就在睡夢中度過……”
“很有詩意。”
“公元一六OO年出生的西班牙劇作家卡德隆(Calder6ndelaBarca)寫了一出名為《人生如夢》的戲。其中有一句臺詞是:‘生命是什麼?是瘋狂的。生命是什麼?是幻象、是影子、是虛構之物。生命中至美至善者亦微不足道,因為生命只是一場夢境……,”
“他說的也許沒錯。我們在學校裡也念過一個劇本,名叫《傑普大夢》(JeppeOntheMount)。”
“沒錯,是由侯柏格(LudvigHolberg)寫的。他是北歐的大作家,是巴洛克時期過渡到開明時期的一個重要人物。”
“傑普在一個壕溝裡睡著了……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男爵的床上。因此他以為他夢見自己是一個貧窮的農場工人。後來當他再度睡著時,他們把他抬回壕溝去,然後他又醒過來了。這次他以為他剛才只是夢見自己躺在男爵的床上罷了。”
“侯柏格是從卡德隆那兒借用了這個主題,而卡德隆則是借用古代阿拉伯的民間故事《一千零一夜》中的主題。不過,在此之前,早已有人將生命比喻為夢境,包括印度與中國的作家。比方說,中國古代的智者莊子就曾經說過:‘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這個嘛,我想我們實在不可能證明究竟哪一種情況才是真的。”
“挪威有一個巴洛克時期的天才詩人名叫達斯(PetterDass),生於一六四七年到一七O七年間。他一方面著意描寫人世間的現實生活,另一方面則強調唯有上帝才是永恆不變的。
“上帝仍為上帝,即便天地盡荒;上帝仍為上帝,縱使人人皆亡。
“但他在同一首讚美詩中也描寫挪威北部的鄉村生活,描寫魴魚、鱈魚和黑鱈魚等。這是巴洛克時期作品的典型特徵,一方面描寫今生與現實人間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描寫天上與來世的情景。這使人想起柏拉圖將宇宙分成具體的感官世界與不變的概念世界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