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疊起來的紙再摺疊一次,如是反覆摺疊50次,這時候你認為這張被疊起來的紙有多高?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大多數人會在想像中來疊這張紙,猜測結果將會有電話簿那樣厚,如果他們勇氣十足,他們會說疊起來將會有冰箱那麼高。但是正確的答案是,這張疊起來的紙的高度同到太陽的距離差不多。如果再疊一次,那高度就相當於從地球到太陽一個來回的距離。這是數學上幾何級數增長的一個例子。流行病是另一個例子:當病毒在人群中傳播時,它就像我們在摺疊那張紙一樣,級數增加、直線增長,只需50個步驟,它就可以從一張平面的紙疊到可以高抵太陽的高度。人類很難理解這個步驟,因為最終結果和初始原因實在不成比例。要想理解流行潮的威力,我們就不能考慮這種比例差距上的天壤之別。對於一件小事引起的鉅變和劇變,我們要有心理準備。
劇變是引爆點這個概念的核心,可能也最難讓人接受。引爆點這個詞最先被廣泛應用是在20世紀70年代,它被用來描述美國東北部舊城區的白人突然紛紛遷往郊區的現象。1社會學家們發現,當遷入某一居民區的黑人比例達到一個特定的點——20%時,整個社群就會被“引爆”:仍然居住在這一社群的白人們會立即遷離。引爆點是質變來臨前的關鍵一點,像沸點和臨界點。20世紀90年代早期紐約暴力犯罪驟然下降之前有一個引爆點,暇步士休閒鞋再度風行前也有一個引爆點,正如每一項新技術被引進過程中都有一個引爆點。1984年夏普公司首度推出低價傳真機時賣出了8萬臺。隨後三年,傳真機的銷售數目逐漸穩步上升。到了1987年,擁有傳真機的人的數量已經足以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應該擁有一臺傳真機。1987年成為了引爆點。當年銷售了100萬臺,截至1989年,又賣出了200萬臺新傳真機。手機銷售也遵循著相似軌跡。整個20世紀90年代,手機都在朝著更小巧、更便宜、服務更好發展,直到1998年,這項技術達到了引爆點,突然之間每個人都擁有了一部手機。
所有的流行潮都有一個引爆點。伊利諾伊大學的社會學家喬納森?克雷做了一項關於社群中角色模型(role models)的數量對社群中青少年影響的研究——這些角色模型包括統計調查局認定的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群——專業人員、經理和教師。角色模型佔社群人口5%~40%之間時,社群青少年的早孕率和輟學率沒有多大差別。但是,當角色模型所佔比率低於5%時,問題就被引爆了。比如,當角色模型所佔比率下降個百分點,從下降到,黑人學齡兒童的輟學率就會增加一倍多。在這個引爆點上,未成年少女的早孕率也幾乎成倍增加——在未達到引爆點時,早孕率幾乎保持不變。我們通常憑直覺認定,社群環境的變化和社會問題的減少是一個緩慢而穩定的過程。但是有時候他們並不按照這個節奏變化;抵達引爆點時,學校會對學生失去控制,家庭生活能立即崩潰。
我記得小時候自家的小狗第一次看見雪的情景。它又驚又喜,急切地搖著尾巴,對這種陌生鬆軟的物質嗅來嗅去,為雪的神秘而低聲嗷嗷不止,它完全被折服了。它第一次看到雪的那天早上並不比前一夜冷多少。前一天晚上大概是34華氏度(約零上1攝氏度),而那天早上是31華氏度(約零下1攝氏度)。幾乎沒有發生什麼大的變化,但是令人驚奇的是,一切都被改變了,僅僅因為3華氏度的溫度變化。雨變成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東西,雪!在內心深處,我們都是漸進主義者,我們的期望值是以時間滴滴答答的穩定消逝為基礎的。但是在引爆點的世界中,出乎意料的事情會變成現實,劇變也不僅僅停留在可能上,同我們所有的預期相反,這些都具有了必然性。
為了深入瞭解這一極端觀念,我將帶著你們去巴爾的摩,瞭解那裡的梅毒流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