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性無善無不善。”
意思是,人的本性,沒有善良或者不善之分。
紀寧認為,自己的觀點跟他相似之處很多,在人的本性之中,的確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諸如尊老愛幼、樂於助人等等,但人性中又會有貪婪和殘忍的一面,這些跟儒家所推崇的“善”,還是有本質區別。
如果單純從孟子的角度出發,人性都是善良的,那最多隻能說是一個剛出生的孩子沒有竊取他人生存資源的能力,一旦他們有了,他們也會懂得霸佔,也會懂得貪婪而無所顧忌。
連思想都不能接受“人性本善”,那紀寧也就自然感覺這道題目他陷入到誤區之中,想把這題目寫的很好,就要有很多言論是違心之言,既然是違心之言也就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這是一個悖論。
違心寫一篇文章,就不可能把文章寫的淋漓盡致,連自己都不喜歡的文章,如何去巴望別人欣賞?
“真是讓人矛盾啊!”紀寧感慨,“如果我按照自己所想的往下寫,就代表我要挑戰的是整個儒家思想,以我現在的能力,顯然達不到這種水平,但若讓我不說話,讓我違心去寫一篇文章,那又並非我本願。”
“到底是考取功名重要,還是在會試中發表己見更為重要?既然這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我為何不能寫一篇自己認為對,別人認為不可取的文章呢?我要做的是一個無拘無束的思想家,而不是關在牢籠裡的哈巴狗!”
519。第519章 會試(下)
紀寧不願在一些學術思想上,屈就於當世所認可的一些固有思想,所以他更願意在一些學術方面推陳出新,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
他不是要去挑戰聖賢,或者是特立獨行來獲得別人的認可,他只是在尊重前人的思想之上,說出自己的見地,讓思想得以表達。
在紀寧的想法中,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觀點,但你要尊重我說話的權力,所以他不會針對誰的言論做出過分的抨擊,現在他在會試中,也準備“瘋狂”一把,將自己對於聖賢書的理解表達出來。
紀寧認為這是很合適的,除了能表達自己的思想之外,還有一點很關鍵,這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主考官張玉珏也是一個集合了一定法家思想的人,他不覺得這樣做有什麼太大的不妥。
“大不了這屆的會試我名落孫山,等三年後,我再在會試的舞臺上跟天下士子一決雌雄!”
想到這裡,紀寧作答起來就非常簡單了。
心中早就有許多話要說,對於“人性本善”這個題目,他感覺有很多思想要表述出來,至於最後的成績如何,已經無關緊要了。
……
……
會試,最難的是放鬆心態。
當紀寧把第一場的五道題目都做完之後,心境也就格外放鬆了,因為在他看來,剩下的幾場考試都已經沒了太大壓力。
索性不是抱著要有怎樣的成績來考試,那後兩場,也就可以放鬆心態來作答。
二月初九一天,紀寧就把第一場的考試題目都做完,但他還沒著急把文章寫在最後的試卷紙上。
或許是這時代的考生比較矯情,寫一篇文章都需要深思熟慮,往往一篇好的文章要花上三五天時間,這才使得會試的考試時間被定為三天一場。
紀寧心想:“這考試量,甚至還比不上後世的一場高考,高考兩天就完成了,會試卻要考九天,這不是折騰人嗎?在這鬼號舍裡,凍也凍死了,還要面對吃喝拉撒的問題,被人關小黑屋裡就是不爽啊!”
二月初十整天,紀寧都無精打采,反正晚上睡不著就發呆想事情,到二月十一這天,他才把自己的文章謄寫到試卷紙上。
一直到二月十一臨近黃昏時,第一場考試才正式收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