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請出城,為了讓自己更像個勸降的使者,他請人趕製了明朝官員的服飾,穿在身上便出了城。結果一番言語下來,蒙古佐領阿勒塔果然願降,讓太平軍平空得了三四百蒙古兵外加幾百戰馬,讓鐵毅樂得合不攏嘴,直贊董常清乃神人也。
周士相要鐵毅將董常清資料報去時,鐵毅順便將董常清的一句話帶了過去,這話便是“韃兵已陷絕境,不妨以心戰攻之,許以虜酋一人死而活全軍,韃兵為求活必殺虜酋,則伯爺不費吹灰之力可得數千韃兵效命!”(未完待續。)
第四百五十四章 取捨
蒙古為韃,滿州為虜(奴)。
董常清這話顯然是勸周士相趁清軍糧絕,軍心不穩時派人勸降,而允這些蒙古兵投降的條件則是濟度人頭。若勸降成功,則不僅可立即解決這場持續了一個多月的戰事,也可讓太平軍一下猛添數千蒙古兵,令得太平軍騎兵無論是規模還是力量都迅速膨脹壯大起來。
騎兵和水師一直是周士相的心頭病,水師那邊雖建了水營,可短時間內卻沒法形成戰鬥力,若不是有鄭成魁相助,甚至於這次大規模的海運都不能成功。而鄭成魁是陳奇策的部將,並非他周士相的部將,所以哪一天要是鄭成魁部離開太平軍,太平軍的水營還是不可能獨當一面使用,成為一支可以決定戰事的水上力量。
水師的發展和營建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建立的,也絕不是僅僅將船造出來,招募些水手打出旗幟就能派出去打仗的。若這樣也行,清軍就不必大規模招降明軍水師,更不可能連海上的盜寇也要拉攏招安,如前廣東水師總兵梁標相就是海上巨盜,尚可喜為了拉攏他對付明軍的水師,許出的條件十分優厚,甚至在其接連被明軍水師重創還委以重任,要什麼給什麼,只為對方能夠替他對抗明軍的水師。可最後,梁標相卻是在水師大營被太平軍焚燬後拍拍屁股領著殘部就出了海,至今也不知在哪兒快活,把個平南王氣得險些昏死過去。真正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他連派去抓梁標相的兵都沒有。
尚可喜不是不知如梁標相這種海上大寇眼中只有利,沒有義。打起仗來也是儲存實力根本不肯出全力,畏頭畏尾的靠不住,可尚可喜卻依舊要拉攏這種盜寇,只因他不可能打造出自己的水師。同樣的事情如今也應在周士相身上,不過周士相比尚可喜要好,強大的明軍水師是他的友軍,而不是敵人。所以他有時間慢慢發展水師,而不是和尚可喜一樣招攬無法制衡、無法預料的海盜組建水師。
水師這一塊,周士相有時間等。也不著急,至少十年以內,可以預見太平軍的主要戰場仍將是陸地。強大的海軍固然是周士相所期盼的,但他更知道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騎兵這一塊。同樣也是短板。成立騎兵旅時。是以原騎兵營殘餘百餘兵加上蘇納手下滿州兵為骨幹,調入平南和靖南藩下、綠營的一些降兵這才勉強成立了一旅,內中真正有能稱之為騎兵的不會超過五百。成軍以來,騎兵旅雖然加大了訓練量,可是讓那些並不會騎馬計程車兵短期內就成為馬上精兵,顯然是無法做到的。在對抗清軍騎兵的幾次戰鬥,太平軍的騎兵明顯落了下風。
蘇納在黃岡嶺的一戰,以八百多騎兵對戰四百多蒙古兵。卻折了百餘兵被迫後撤;北山村一戰,騎兵旅全旅出動。雖將蒙古兵擊退,可斬殺不過兩百餘人,自身傷亡卻有四百多;邵成國率部配合第二鎮於世忠部驅逐監視陸豐4個牛錄蒙古兵時,騎兵的表現也不佳,若不是於世忠按戚家軍戰法訓練出來的那旅兵表現英雄,恐怕都不能逐走蒙古兵;濟度大軍攻陸豐時,邵成國為了牽制清軍,率部猛攻濟度中軍,被分兵出來的蒙古騎兵攔住,雙方一個對沖,邵成國部就傷亡一半,陣亡足有六百餘人。
現在騎兵旅3個營都打殘,北線蘇納手下還有300多人,南線邵成國手下也只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