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政治奸細;
二、發現並爭取革命同志;
三、聯絡並爭取事務人才;
四、宣傳擴大政治影響;
五、維護組織,檢舉組織弊端;
六、展開思想鬥爭,糾正不良影響;
七、聯絡民心爭取民眾使之與政治洽合。
1939年秋林會議之後,閻錫山又在“同志會”成立幹部訓練所,專門訓練區縣幹部。7月,國民*民精神總動員委員會欲在山西設立分會,閻錫山便藉機成立精神建設委員會(簡稱精建會)。因“民族革命同志會”不便公開,精建會對內實際上為“同志會”幹委會,在各區縣成立精建會分會,作為“同志會”的基層機構。第一屆幹委會設專職幹委20人,兼職幹委(由長官部各部門負責人兼)20人。這些專兼職幹委,都由精建會聘為委員。精建會的委員長由山西省政府主席趙戴文兼任,副委員長由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楊愛源兼任,辦公室主任為裴琛。這樣,精建會在行政系統上,與重慶國民精神總動員委員會發生關係,在組織系統上則為“同志會”幹委會,由閻錫山直接領導。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三、扶舊抑新(3)
10月29日,“民族革命同志會”在秋林召開臨時代表大會。閻錫山以“同志會”各區縣分會尚未健全,且不公開為辭,直接指定出席代表。這天正值山西辛亥革命28週年紀念日,當晚舉行提燈*大會,以示慶祝。
會上,山西省政府作了行政報告,二戰區司令部參謀處作了軍事報告,精建會辦公室主任裴琛作了軍政民視察報告,閻錫山以會長身份,作了題為“抗戰最高峰”的政治報告,提出“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主張,是抗戰的獨生湯,實現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是抗戰的最高峰”,積極謀求“抗戰復興”。
會議期間,新舊兩派在討論“民族革命同志會”公約時,發生激烈的爭論。爭論的主要點是民族革命之目的“在爭取抗戰之勝利,一直做到民族之復興。”舊軍政人員贊同閻錫山的主張,認為民族革命的任務與目的,是由抗戰到復興;而新派(即犧盟會)則認為民族革命,只能是抗戰勝利,抗戰以後的復興,屬於社會主義革命範圍,不能畢其功於一役。新舊兩派矛盾日趨尖銳,日益公開化。
新派每晚都回上葫蘆村政治部開會,研究對策;舊派軍政高階幹部,則每晚在河灘裡王靖國、邱仰浚住處開會,發起成立“同志會幹部組織”(簡稱“同幹”),以對抗犧盟會和決死隊。因成立於河灘,故稱“河灘組織”或“河灘會議”(1943年2月改為“同志會基本幹部組織”,簡稱“基幹”)。
在一些原則問題上,新舊兩派唇槍舌戰,互不相讓。正如當時秋林街頭出現的一幅漫畫:閻錫山騎著毛驢,席尚謙手拉韁繩,口吹喇叭,吹出“*”二字,楊貞吉(特務頭子)腰插板斧隨在驢後,板斧上寫著“特務”二字。這幅漫畫,實際上為新派揭露舊派所作。
閻錫山面對新舊兩派的鬥爭,表面上表現出極大的剋制態度,不但未追究何人所為,而且高唱“新能存在,舊必滅亡”,實際上是支援舊派的。此時,新、舊兩派雖有矛盾,但未公開決裂,閻錫山欲借“民族革命”的旗號,以“同志會”的組織形式維持統一的局面。
兩次古賢會議
1938年5月16日,閻錫山因與衛立煌會晤,便由中市沿黃河東岸北上,到達古賢村(屬吉縣)。途中他作了一首《圖存》詩:
立國全憑未雨綢,強鄰謀我何時休?
適應環境早為計,民信兵足與政修。
這首詩埋伏了他“抗戰”求存的思緒,可以說是他當時內心的表白。他以為中日戰爭短期之內恐難見分曉,因此,應當根據形勢的發展及時考慮未來立國時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