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教學與研究工作。
“我在IBM公司已幹得夠長了”。吳濤元說。他是斯坦福大學機電工程博士,曾任矽谷
IBM公司研究開發主管。“因為人性險惡,我覺得在美國發展受到限制,而臺灣卻帶給我更
多機會。”
1993年由美返臺的姚又文說:“我畢業於斯坦福大學應用物理系,緊接著到漢韋公司
工作,以後又去了IBM公司。是因為臺灣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我才回來的。姚又文現在是臺灣
半導體工業公司產品質量負責人。該公司是臺灣最大的半導體積體電路元件製造商。
新竹科學園區內155家公司雖為私人所有。但國民科學委員會在土地、辦公樓和研究方
面都提供了資金補助,1993年,其銷售總額近50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40%,到2002
年,薛香川估計銷售額將達到500億美元。許多曾留美的臺灣工程師是園區的最大功臣。園
區內有好幾家公司在臺灣高科技公司中位居前列。例如建立於1980年的全友公司佔全球桌
面掃描器15%的市場。
據統計,在過去5年中有600名富有經驗的管理人才和工程師回臺工作,其中不乏擁有
博士學位者。薛香川說:“我希望在臺灣看到一個個小新加坡的出現。”臺灣第二個科學園
區將在高雄市附近興建(高雄是僅次於香港和新加坡的世界第三大貨運港口)。薛香川預計
第三個園區將坐落於臺灣中部,而另兩個將在2020年前建立。
如此誘人的獎勵措施,對年輕一代來說,臺灣、香港地區和新加坡、韓國等地提供的專
業發展機會要比美國高科技公司更多、更優厚。
成千上萬的留學美國的亞洲人才回國工作,促使全球範圍內科技發展形勢和科技力量的
分佈產生變化並重組。1993年獲美國大學博士學位的學生中有近半數是外國人,他們畢業
後大都繼續留在美國,進入矽谷或諸如AT&T貝爾實驗室等尖端科學研究機構工作。這些富
有才智的外國人對美國科技公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商業週刊》曾撰文說:“如果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人才帶著他們的技術以及關係網回國
發展,這將會縮小這些國家與美國的科技水平的差距。以韓國為例,近10年來留學美國學
者功不可沒,在下一代記憶晶片製造商業盟主競賽中,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支援。三星電子
公司已與其日本對手旗鼓相當。”
《商業週刊》指出,目前已有上百名AT&T貝爾實驗室的“校友”回到臺灣。加強了這
座島嶼“半導體和多媒體裝置的出口競爭力”《商業週刊》形容香港是“電子通訊和音響器
材的搖籃,這兩項工業擁有數以百計的製造商。”並舉王阿倫為例,王阿倫在美國受教育,
是NCR集團的前任電機工程師,他建立了營業額超過5億美元的V技術控制有限公司,專門
生產智力型玩具及無線通訊裝置,如今已經發展成全球性公司。《商業週刊》的結論是:科
技人才的歸國工作,“將導致下個世紀全球科技力量分佈的重心東移到新興的亞洲市場中
去。”
最起碼的,這些人才可以加快亞洲國家趕超西方先進國家的步伐。過去的三、五年間,
科技賽場上各個競爭者之間的差距已經縮小。在許多領域裡,亞洲和歐美已並駕齊驅。亞洲
有遠見的國家已為新時代的到來而全力以赴。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