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檀弓上》曰:“天子之哭諸侯也,爵弁絰緇衣。”
可能就是根據這兩句詩而斷定此篇與祭祀有關。“俅俅”毛傳訓為“恭順貌”,而《說文解字》曰:“俅,冠飾貌。”
《爾雅》亦曰:“俅俅,服也。”
“上文紑為衣貌,則俅俅宜從《爾雅》、《說文》訓為冠服貌矣。”
首句的“紑”既為絲衣的修飾語,則二句的“俅俅”與之相應當為弁的修飾語,故訓為冠飾貌,而不訓恭順貌。
三、四句言祭祀之準備。“自堂徂基”點明祭祀場所。“基”通“畿”,指廟門內。這個地方又稱作“祊”(崩)。
《禮記·禮器》:“設祭於堂,為祊乎外。”
“祊祭,明日之繹祭也。謂之祊者,於廟門之旁,因名焉。”
“求之或於室,或於祊也。於室者,正祭;於祊,繹祭。”這是正祭與繹祭區別之所在。
此篇是“繹”。羊、牛是用作祭祀的犧牲。
五、六句言祭祀之器具。鼎是古代的炊具,又是祭祀時盛熟牲的器具。此處無疑用作後者。鼐和鼒其實也是鼎,只是大小不同。
鼐最大,用以盛牛,《說文解字》:“鼐,鼎之絕大者。”
“絕大謂函牛之鼎也。”鼎次之,用以盛羊,鼒最小,用以盛豕。
“上句‘堂’‘基’‘羊’‘牛’以內外小大作儷耦,至本句變文。”也就是說,由上句的從小及大,變為此句的從大及小。
“兕觥”又稱爵,“兕觥為獻酬賓客之爵,繹祭行旅酬(祭禮完畢後眾人聚在一起宴飲稱為‘旅酬’),故設兕觥焉。”
最後三句言祭後宴飲,也就是“旅酬”。這裡突出的是宴飲時的氣氛,不吵不鬧,合乎禮儀。
《小雅·桑扈》最後一章:“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通‘匪’)交(儌)匪敖,萬福來求(聚)。”與這三句正可互相印證。
這是一首記述周貴族祭畢巡視飲宴安排情況的小詩。
此篇主旨是“繹”。“繹”即“繹祭”,
語出《春秋·宣公八年》:“壬午,猶繹。”此詩未有“繹祭”字樣。
:()2024開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