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懸念:有無阿拉法特
巴以爆發衝突後,伯利恆每年的聖誕節,一個最大的懸念是: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會不會來這裡參加午夜彌撒。在馬槽廣場正對的一面牆壁上,就是巨大一個條幅:“歡迎阿拉法特主席閣下和他尊敬的客人”。
對孩子們來說,白鬚頗多的阿拉法特,有如聖誕老人。他年歲很高,也很慈愛。只要他能到伯利恆,作為巴勒斯坦人的領袖,總會帶來一些發展專案和禮物。
但從2001年開始,直到2004年過世,三年中,阿拉法特只能呆在拉姆安拉他殘破的官邸。他只能透過點燃蠟燭,向他的基督徒民眾致以節日的問候。
不是阿拉法特不願意來伯利恆。從他所在的拉姆安拉到聖誕教堂,不過區區20公里。1994年他結束流亡回到巴勒斯坦後,每年12月24日都要專程來這裡參加午夜彌撒。因為向基督徒問候,就是間接向歐美國家問候,這是注重外交宣傳的阿拉法特所擅長的。
2003年,我在他一片廢墟的官邸採訪時,阿拉法特就當著記者的面,對一個來訪的基督教代表團說了心中的願望,他希望前往聖誕教堂,“在他們(以色列軍隊)包圍官邸建築前,我從來沒有錯過它(聖誕午夜彌撒)。”巴勒斯坦方面就他前往伯利恆參加聖誕活動,向以色列發出請求函。
以色列卻不為所動。一位以色列政府高階官員就說,以方已收到巴方請求函。但以色列回答是:“政府沒有理由改變對阿拉法特的政策,即他可以離開現在的官邸,但以色列方面不保證他能回來。”換言之,阿拉法特得到的是“單程機票”——去了就別想回來,等於自我放逐。
這樣的條件,阿拉法特自然不會接受。對於這個結果,一位叫穆罕默德的巴勒斯坦人告訴我,“以色列完全是在羞辱阿拉法特,這是無法接受的。”他說,午夜彌撒時,他將帶著阿拉法特的畫像來到馬槽廣場,表達對阿拉法特的支援。
教堂方面也對以色列此舉表示極大不滿。作為無聲的抗議,教堂將像前兩年一樣,在午夜彌撒時,給阿拉法特空出一個椅子……
2003年,阿拉法特去世前的最後一個聖誕夜前夕,在空蕩蕩的教堂內,一位牧師指著前排的一個帶紅墊的四方椅子告訴我:“這把空椅子就是以往專給阿拉法特主席空的,旁邊那高一點的是主教的椅子……”
頓了一頓,他又搖著頭說:“當然,今年這把椅子仍將空著,這是聖誕節的缺憾,我們總有太多的缺憾……”
於是,在這個聖誕節,我又看到一把空椅子,椅背上,搭著阿拉法特的“地圖頭巾”,旁邊是眼中含著熱淚的巴勒斯坦民眾。頭巾在主教祈禱聲中微微顫動,似乎正如已進入生命最後階段的阿拉法特在輕聲訴說……
10。站在巴以衝突之源——聖殿山(1)
金頂清真寺的穹廬金頂,可看到遭猶太極端分子槍擊後的痕跡一位以色列士兵居高臨下俯瞰哭牆,注視著下面的一舉一動。危險的局勢,使耶路撒冷老城到處是以色列軍警
猶太教古經典寫道:“世界可以比作人的眼睛。眼白是圍填世界的海洋;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臉就是聖殿。”巴以半個多世紀的流血衝突,最大症結就是耶路撒冷聖殿山的歸屬。2000年沙龍闖入此地,引燃延續至今的殺戮。當我被特例允許進入這個衝突之源,看到層疊在一起的歷史遺存,我更有一種愴然涕下的感覺,猶太經典《塔木德》說:上帝給了世界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但現在卻因為是這個世界上最敏感的地方,人們說:上帝給了世界十分愁,九分就在耶路撒冷。
平方公里地方,承載著太多的仇殺和血淚
世界上最敏感的地方在哪裡?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最敏感地